日前(9/29),美國華盛頓郵報刊出一篇新聞指出在台灣的中共間諜背後有犯罪組織網絡! 其實這可能不是新聞了,因為主角就是統促黨以及所謂第五縱隊的滲透行為,我們先前應該是看過不少類似的報導,只是這次是國際大報用了很長的篇幅來報。 本篇文章要點: ☑️ ☑️ ☑️「即使他們逮補一個張安樂、廢除統促黨,仍會有下一個」 ☑️ 目前法律防線不足,該如何應對 在這篇報導當中,華郵列舉了好幾項統促黨的促統行為: 一、張安樂一直以來都在為「統一」的工作宣傳發言: 「兩岸一家親,和平統一是唯一安全出路」,內政部次長馬士元表示張安樂與其組織對於政府來說形同一個幫派而並非政黨,已展開調查並且期望後續可以進入解散程序。 二、統促黨、竹聯幫、與安全帽代工的三角關係: 張安樂因組織犯罪在臺被通緝後移居中國二十年,在此期間不僅鞏固與竹聯幫在中方的勢力聯繫,還透過經營安全帽代工廠確保經濟來源。2004年他成立中華統一促進黨,2013年返回台灣後進一步壯大該黨,並成為中共在台的重要代理與宣傳管道。此後逐漸形成「工廠—政黨—幫派」的三角關係:工廠公司提供經濟支援,統促黨負責配合中國進行大外宣,而竹聯幫則從事槍械交易、黑幫活動、與串聯民間武裝動能,成為跨經濟、政治與犯罪領域的複合網絡。 三、協助中共操作認知作戰: 統促黨及其成員長期成為中共在台灣的傳聲筒,透過社群媒體與廣播頻道協助操作認知作戰。檢方指控發言人張孟崇與妻子洪文婷收受約240萬美元資金,在YouTube與Facebook等平台為2024年特定候選人背書,並批評香港民主運動及鼓吹臺灣軍隊投降;張孟崇同時牽線中方官員,獲得電臺與黨部經費支持,顯示北京對此類資訊戰的重視。另一案例是Facebook粉專「黑色豪門企業」,其近百萬粉絲多為透過誇大犯罪與社會亂象影片營造臺灣失序氛圍,強化民眾不安與分裂。雖然統促黨否認直接經營,但成員王啟賓曾被指涉及其中,並與幫派背景相連,被認為這正是中共銳實力介入臺灣社會信任的方式。 (近期台灣智庫DSET研究員林雨蒼發現的「靠北xx」系列粉專也是一樣,用生活中的大小事件堆疊起台灣社會失序的虛假形象) 四、 挖角臺籍軍人、商人作為中共間諜: 多名統促黨成員被揭發替中國發展間諜網絡,透過招募現役與退役軍人向中方提供情報,並以商業合作換取中國政府優惠資源。近年臺灣涉入間諜案人數激增,中國常利用幫派人士滲透,但由於臺灣對間諜的刑罰過輕,缺乏嚇阻效果。除情報滲透外,統促黨成員也涉及恐嚇反中人士與破壞六四紀念雕像等事件,凸顯中國透過地方組織與黑幫干預臺灣社會與輿論。 五、內政部請求憲法法庭解散統促黨? 內政部計畫向憲法法庭聲請解散統促黨,認為該黨涉入組織犯罪並危害國安,若成功將是臺灣首次因違憲而解散政黨。北京則譴責此舉為打壓「愛國統一力量」,而部分學者認為統促黨實際政治影響有限;臺灣官員則強調此舉是因應中國持續施壓的必要措施。面對可能解散,黨主席張安樂表示即使統促黨被取締,他也會立刻另組新黨,表示不退讓的態度。 (不過,現在憲法法庭無法運作……白藍兩黨透過修法,成功凍結了憲法法庭) 當如今的新聞不斷揭露統促黨、竹聯幫與中共之間的灰色交錯關係時,我們需要看得更遠:這不只是台灣的一場選戰危機,更可能是一場針對自由社會的跨國認知與黑幫戰爭。 竹聯幫與統促黨的關係,結合安全帽代工廠的經濟支援,構成「經濟—政治—幫派」的三角網絡。這不僅是財務與犯罪的結合,更引發國安上的憂慮:一旦戰時爆發,這些幫派可能成為中國在台灣的「第五縱隊」,提供基層情報、協助武裝衝突,甚至打擊台灣內部的士氣。他在中國經營代工廠、與竹聯幫勢力勾結的軌跡,讓統促黨成為中共在台的重要代理工具;但即便把這個核心斬除,也不會真正切斷那條網絡。正他所言:即使抓到一個「張安樂」,下一個也會出現。這句話並非誇張,是對於親中代理網絡流動性與韌性的冷靜評估。 在這樣的危機感下,台灣不能再僅依賴「法律框架」的被動防線。《反滲透法》、《國安法》的修法必須繼續推,目前臺灣針對間諜的懲處也過輕,無法有懲戒效果。然而,立院現況讓修法難以執行,在野黨僵直之際,行政手段應當出擊:加強調查黑幫與犯罪組織的財務鏈結、加強跨部會監控、強化情報機構與檢調的穿透能力。另一方面,民間必須有覺醒:認知作戰、黑幫滲透已經來到日常,你我必須知道有這條灰色線存在。民防組織與社會團體可以與香港、韓國等國家的反滲透/反認知作戰經驗交流,建立「公民防線」。 而這篇報導不是只有給台灣人看就好,對全世界來說都很重要。「全球中華統一促進會」目前正在全球從事統戰工作,培養各地的統促黨們,針對政黨活動和選舉競爭方面進行滲透和選舉干預。這很顯然是全世界各國都需要注意的問題,絕對不會只有台灣啊!
【台灣拒絕美國晶片五五分的提議】 日前,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專訪中談到晶片的議題,提出說「台美晶片製造應該要五五分」這樣的說法。10月1日一早,台灣談判團隊剛結束赴美第五輪實體磋商,在回國訪問中,行政院鄭麗君副院長回應了上週盧特尼克在NewsNation專訪中提出的說法,她表示:「我們(台灣)從未做出五五分的承諾,也不會去答應這樣的條件」。 在10月2日的行政院記者會上,鄭副院長指出在磋商中並未提及「五五分」,而是提出了「擴大投資美國的台灣模式」。她表示有鑑於美方希望強化本土製造,台灣也希望支持高科技產業國際擴展,因此台灣將採取「協助台廠推動國際佈局」的模式,也就是說,赴美的投資計劃主要由企業自主規劃,台灣政府將提供金融和信用保證等政策支持,並透過台美政府間的合作,一起在美國打造科學園區模式的產業聚落。 台美高度觸及國安的關稅談判 我們在上週的podcast當中已經有討論到這個話題,主要談到的是從生產製造的角度來看這個提議幾乎是不可能達成的,但為什麼美方要這樣子提呢?以下是我們的延伸討論。 從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上週的訪談,以及談判回國後鄭副院長的說明,可以看到當前的談判高度涉及「國家安全」與「長期產業發展」,而在這雙重需求下,台美強化合作是絕對必要。不過要如何合作、程度為何,就是目前談判團隊正在爭取的。 盧特尼克在訪談中強調:「本屆政府的目標是大幅將晶片製造移回美國本土。我們需要自己生產晶片。因為如果不能生產自己的晶片,又如何保護自己?當你依賴遠方供應時,要如何確保能拿到晶片來製造無人機和軍事裝備?」基於上述,盧特尼克指出「我向台灣提出的構想是,讓美國與台灣各自生產 50%。這樣一來,我們仍然依賴台灣,因為另一半的晶片離不開你們;但如果美國能掌握 50%,在必要時我們就有能力自行應對……」 從盧特尼克的訪談中,我們可以得知兩點:一,川普團隊不只要錢和就業機會,還要把國家安全的相關要素掌握在自己手中;二、美方也理解台灣的國安需求,因此才提出他們認為「仍依賴台灣」的作法。如果再去對比訪問中盧特尼克針對瑞士的說法,也可以發現,與台灣的談判似乎有更多空間,且重要性更高(盧特尼克不留餘地地說瑞士不可能拿到英國的條件)。 不過,目前美方提出的「五五分」不管在實務面上面是很難達成,而且也不可能被我們接受。根據鄭副院長,所謂的五五分方案未在此次磋商中提及,且完全有異於現在雙方正在討論的供應鏈合作方案。在完成第五次磋商後,美方又提出了五五分的新說法,也當然也可能會讓人擔心是否再繼續延後談判時程,讓企業持續整在不確定性當中。 但我們都知道,在談判前提出一個不合理、難以執行的要求,好讓談判對手展現誠意提出打折條件,是川普團隊經常祭出的談判策略。而且美國的談判團隊也絕非笨蛋,勢必知道從成本、供應鏈完整度、人才、上下游廠商聚落等條件,要達到全球產能五五分實在是過於理想化(根本就是不可能達成啦)。因此談判團隊能否在現有的糊空間中滿足美方安全需求,同時為台灣企業與科技發展獲得更好的空間,就是最重要的目標。是否有可能是關鍵基礎建設的晶片五五分,或是針對美國的產量五五分,都是要繼續討論的。 其實從川普過往的論述也可以看到,不只台灣擔心「被掏空」,美國也不斷訴諸自己遭各國掏空,且兩方的掏空擔憂皆涉及國安。然而台美雙方在擔心的同時,也都理解在晶片上的戰略結盟之必要性。隨著AI創新發展,晶片需求量的提高,台灣在生產力要素的有限,勢必需要「借力他人」。因此與其擔心掏空,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台灣成為企業扎根核心技術的好地方,並用最好的條件在國際上擴張發展。而後者也正是談判團隊正在努力為台灣爭取的,也就是現在提到的「台灣模式」,共同在美國推動「科學園區」型態的產業聚落。 而針對台灣的對美策略,我們也想趁這個機會推薦大家閱讀美政專家邱師儀老師的好文分析,思考如何強化台灣對美籌碼,以下節錄部分內容,請大家還是至留言區閱讀原文。 面對川普的不確定,台灣能如何強化對美籌碼 文中邱老師盤點了近期川普政府的對台言論,以及中國在其中的策略經營指出「雖然沒人敢說台灣安全會在台海爆發戰爭時因此而被犧牲,但的確不是往好的方向發展中」,而基於此,邱老師提出一個新的台灣策略: //////////////////////////////// 以下為節錄片段 //////////////////////////////// 有一個定位也許是台灣現階段可以思考的,就是定位自己是「不對稱代理人戰略」(asymmetric proxy warfare strategy)下的「交易代理人」。即使在代理人戰略下,台灣是美國對抗中國的代理人,但台灣也可以不用每件事對美國都言聽計從。 交易代理人的核心精神是:即使代理人(台灣)需要跟隨委託人(美國),但他們也不會總是說「我們一定要把敵方當成我們共同的敵人並且摧毀他」。在此模式下,代理人比較像是一個掮客,代理人了解委託人在打敗敵人的需求下,可能還有其他的潛在代理人可以代勞。這個代理人不必然要獨自承擔打敗敵人的任務。反過來講,代理人在面對外界誘惑下,有可能跟委託人說你給我的利益或者保障如果少到一定程度,我可以不再擔任打敗敵人的角色……(部分省略,大力推薦原文) 過去台灣已經很努力在擔任另一種代理抗中模式,就是「利用模式」,也就是「代理人需要委託人」多於「委託人需要代理人」。對於委託人來說,代理人唯一的責任與功能,就是專心一致的打擊共同敵人,如果代理人做不到,代理人就可能被委託人拋棄。 這個當然是基於台灣對於建制派的華府菁英如拜登等人的信任而全力以赴,畢竟過去這些華府決策者可預測性極高。但當台灣面對到一個非常難以預測的美國總統時,保有一些自主性 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夏偉(Orville Schell)曾分析,川普喜歡跟他一樣的人;越難征服,他越尊敬。當然,台灣不可能真正的投共,從馬基維利的觀點來看,也許綠營會比藍營更有條件擔任狡詐的狐狸,以換取更多台灣武裝自己的準備時間。 //////////////////////////////// 節錄內容至此 //////////////////////////////// 我們認為邱老師的論點非常值得深思。面對現任美國總統的對台政策不確定,以及川普極強的議題設定能力,台灣是否可以為自己爭取更多談判籌碼與工具?簡單來說,川普團隊「吃軟不吃硬」,我們台灣目前是可以拿得出上談判桌談判的底氣與籌碼,目前我們的談判團隊很顯然也有守住台灣的談判底限。鄭麗君副院長很清楚地傳達出,台灣方面並沒有急於要談出一個什麼樣的deal,也拿出了我們可以幫助到美國達成振興製造業的方案。 不過我們也評估,當前美國將與中國的談判置於優先議題,在這樣的大局之下,台灣方面可能必須要像這次談判所展現出的姿態,盡量爭取更多的緩衝,不急於在美中協議出爐之前被迫簽下一個需要做出過多讓步的協議(從這點來看,我們目前並沒有像其他許多國家一樣很快和川普政府達成協議,或許反而是好事才對。而且就算達成協議,川普政府仍然是會有許多翻盤的空間,對已簽約國家來說反而很不利) 台灣在美中之間很清楚絕對是要親美,因為中國就是有併吞我們的意圖與行動,而且美國是我們最重要的市場與商業夥伴。然而,如何強化我們的政策工具,好提升台灣在多變政治環境下的彈性,並在盟友關係之中取得更平衡的角色,也是台灣必須不斷思考的問題。不管美中之間的關係會走向緩和或者更緊繃,台灣都需要保持彈性,不管是要為美國提供去風險化的生產夥伴,或者是在地緣政治與戰略競爭當中的重要盟友角色,都是我們必須要追求的價值與定位。
【美商務部長說要一半的台灣晶片產線】 台美的關稅與貿易談判接近尾聲,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接受NewsNation專訪時說:晶片是台灣的「矽盾」,但也因為生產太過集中而對美國構成威脅。美國正與台灣討論晶片生產比例的調整,從現在台灣生產95%、美國生產2%,未來要調整為台美五五分工。 我們不清楚這樣的目標是否有包括在目前正在談判的協議當中,或者是一個主要的談判或施壓重點。 按照盧特尼克的說法,此舉(五五分工)將更有利於台灣。他認為,當高階晶片有九成以上集中在台灣,是世界經濟的失敗與風險。之後如果是五五分工的狀況下,美國仍然根本地依賴台灣,因為需要另外一半的晶片。如果台海發生衝突、而當美國需要採取行動時,美國也擁有應對緊急狀況所需的產能。在這樣的狀況下,美國對台的安全承諾不會改變,反而會因為供應鏈的合作,而讓安全承諾更緊密、更有保障。 我們對這樣發言的解讀: 美國目前的行事作風和追求國家利益的方式就是如此直白,種種作法當然都是為了要最大化美國的國家利益,這些想法從美國角度來看當然是很合理的。而川普政府的談判手段往往就是先提出一個非常誇張的目標或數字,之後再繼續談判這樣,任何之後的數字調整就會被視為一種美方的讓步,這在川普的書裡面就是這樣明確寫出來的。 不過話說回來,晶片生產的這件事情沒有這麼容易,美國目前的人才培育和整個產業發展方面都是以軟體工程師為主,過去長時間以來都是如此,要在美國重啟生產線這件事情沒有這麼容易的。如果人才補不上,美國本土訓練的硬體工程師不足,那麼要在美國生產自然不會馬上就能移轉。(而且教育部現在是停擺的喔!要調整教育政策什麼的也是不容易。 從技術層面來說,各國(台積電、三星等高階技術廠商),都會把最高端的晶片留在自己國家內部,而美國自己要研發出最高階的晶片這個更是需要時間、超級大量的資金、當然也有很高的風險存在。 而在最基本的、物理性的生產線方面也不是說要建就可以建的,土地、廠房、相關的產業、交通運輸基建等等,都需要很多的配套。廠房不可以說搬就搬,更何況是半導體業,每一個廠房的投資金額往往都是天文數字呢! 不過,這段話的發言,接下來肯定會被大力炒作成疑美論,就是說美國要拿走台灣生產的晶片什麼的,但是對台灣來說,我們來quote葉教授的國際事務學院:「事實上美台之間在晶片技術與製造的合作上繼續提升,當然是會讓兩國的利益更爲緊密結合,強化美國對台灣的安全保證。所以我希望台灣的民眾不要過度的詮釋美國商務部長的發言,又在那邊大談疑美論或是疑川論。 大家要記得一件事:所有的合作都是要有所犧牲,光拿好處卻不願意付出任何東西的合作,是不會長久的。」 疑美論不講才是稀奇的,重點是我們必須要理解目前的國際局勢。 台灣是掌握技術的一方,籌碼是在我們手上的。讓台灣與美國的合作更緊密,是毫無疑問的國家利益。而且這些高階晶片絕大多數的客戶與市場都在美國,你不跟美國加強合作,是要往牆國嗎?台積電去美國投資的時候,前董事長劉德音、董事長魏哲家等人也不斷強調,主要客戶就是在美國,而且去美國可以擴充產能(台灣太小,水電土地都會飽和)。 在美國跟中國的競爭之下,台灣的科技產業賺大錢、發大財、外貿持續創新高、股市也創新高。美國要制裁中國、抑制中國快速成長的需求會一持續很長的時間,如果台灣整天想著要在美中之間維持等距或者兩邊討好,那最後下場就是被美國制裁。 要選哪邊這件事情,應該不用多說吧(欸似乎真的有很多疑美論者一直講說中國對我們很好blablabla……疑美跟親中一直都是同一件事情的)
【駭客組織曝光機密文件:俄國正協助中國強化攻台能力】 《華盛頓郵報》報導指出,根據駭客組織「黑月」(Black Moon)取得的官方合約與中國和俄國的往來文件,俄國在 2023 年與中國達成軍事技術與裝備合作:俄國將向解放軍提供可供一整個空降營使用的裝備,並附帶提供特種部隊滲透台灣所需的特殊裝備,外加完整的操作人員和技術人員培訓課程。同一時間,俄羅斯也把相關的技術移轉給中國,協助中國建立本地化的生產線,擴大相關設備的量產能力和研發改良的能力。 當然,這類「內部文件」仍待進一步驗證,不能全然信以為真。不過,這篇新聞的來源主要是來自英國的智庫「皇家聯合三軍研究所」(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RUSI),這是英國最老牌、也是在全球安全事務領域最有影響力的智庫之一。 我們認為,從戰略層面看,這些俄羅斯協助中國攻台的報導,其實不是太勁爆的消息,甚至是「沒有才奇怪」的事情。報導中,俄中的軍事合作包括了分享空降作戰經驗以及軍售,並沒有超出各種台海防衛作戰的想定範圍。台灣及其盟軍本來就會設想中國使用空降部隊進行斬首,甚或搶佔破壞關鍵基礎設施的情境。此新聞的要點,反而是「中國有機會透過俄羅斯的實戰經驗,獲得更多技術、資源與生產能力」。這會讓其威脅與作戰效率提升,值得我們警覺。 不論是軍售還是技術轉移,俄羅斯早已與北韓公開合作,以換取北韓派兵到烏克蘭,替兵力不足的俄軍當炮灰。私下更透過秘密管道輸送軍民兩用物資,甚至傳出有中國士兵現身前線。若說中國只換來能源出口,卻沒有獲得任何軍事合作,我們實在難以相信。 其實最近俄羅斯的伎倆很清楚:要證明自己依然是那個能在多個戰場同時發動、介入的「大國」。不管是對波蘭與波海三國的無人機騷擾,還是今天傳出協助中國攻台的新聞,都是在秀肌肉。但現實是,俄羅斯在烏克蘭已經打到山窮水盡;伊朗遭美國、以色列轟炸後,也削弱了俄羅斯在中東牽制美國的一大支點。 現在俄羅斯對中國的依賴,只會更多不會更少。普丁的深層恐懼,可能也包括習近平拋棄那段「上不封頂」的中俄關係,所以才需透過邀請習近平出席紅場閱兵、以及參加天安門閱兵來確認「兩人關係不變」。對中國來說,也需要俄羅斯持續在歐洲一端牽制美國,這也是為什麼王毅在7月2日訪歐時說到「不希望俄羅斯在烏克蘭戰敗」。而澤倫斯基近期已揚棄過去對中國的模糊立場:從高調揭露中國人加入俄軍參戰,到這幾天在聯合國直接點名譴責中國。 今天這則新聞的最大意義,在於對美國形成壓力:必須加緊軍援台灣。 畢竟台灣光是獨立面對中國威脅都難以為繼,需要美國支援,若再加上俄羅斯援手,北京的戰力將更難單獨抗衡。這意味著美國不僅要提升軍援、軍售與協訓,更得在技術轉移上加大力度。今天《華郵》披露的只是俄羅斯對中軍售與訓練,但更令人憂心的是,遠東地區的俄軍直接與共軍合兵一處聯合作戰。畢竟烏俄戰爭開打以來,俄國始終不妄動太平洋艦隊來牽制美日。俄軍與共軍在日本周邊海空域的襲擾,也不下共軍襲擾台灣周邊的強度,甚至在台灣周邊也曾發現俄國海軍的蹤跡。 這些跡象,都是提醒美國必須持續強化對台軍事合作的警訊。相對的,美方也會更要求台灣各方強化備戰,避免因朝野鬥爭與國會在野黨杯葛軍費削弱台灣戰力。AIT近期密集拜會執政黨與在野黨,其實正是呼應了這個政策。 拉回國內,總是有一群人整天喊著要和平、整天譴責美國協助台灣自我防衛是「挑釁」,也有人把國防工業罵成只會「賺錢」。現在看到俄國大力協助中國加強國防能力、還有要建立更多國防工業產線的新聞,不知道這些「不願面對侵略者的和平論者」能否也稍微給它譴責一下? 我們要再說一次:真正的「和平」「反戰」不是對防衛的一方喊話,要對著侵略者喊!要讓侵略者覺得出兵代價太高。強化防衛、提升嚇阻,才是避免戰爭、保護和平的可行之道。
© U.S. Taiwan Watch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