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會運作實務對「疑美論」釋疑】

11/7/2019

之前我們提到,近期台美關係有許多法案不斷被提出與討論,但仍有許多人質疑美國是否會賣台。尤其,有人講說美國國會議員們挺台都不是真心的。其實有一些論點是對美國國會的運作實務不了解所以才會產生迷思。在上一篇【台美關係沒有實質進展?】中提到,有旅美政治學教授針對國會議員提出質疑,我們也剛好籍此機會來跟讀者們簡介一下國會的運作實務。   ▍迷思1:國會中願意連署者變少   原作者提到:「這三年來,美國國會願意連署支持友台法案的人數大幅減少。相較於過去台灣相關法案,動輒可以獲得超過百位以上國會議員支持的情況,兩岸關係惡化之後,美國國會雖然仍有議員發動友台提案,但是願意聯署的議員從以前不分黨派遍地開花的主動支持,變成了只能靠少數挺台議員來提案。」   這裡有很多誤解需要澄清。   首先,台灣過去沒有什麼法案可以「動輒」幾百位議員支持,每一項法案或決議案都是爭取很久,且經過民間單位與外交人員們多方洽談、遊說而來的。目前的狀況也仍然如此,並沒有改變。   再來,用連署人數多寡來判斷挺不挺台,並不是好的指標,而這必須從國會實務談起。在美國國會裡,有道德意涵的法案(支持台灣的法案多半都是),基本上可粗略分成兩種目的:表態(Bill for messaging),以及通過(Bill for passing):   ➤ 表態(Bill for messaging),這類法案從提出之始,壓根就沒想要通過,因為不可能獲得一致共識,就連被審議的機會都不一定會有。這類法案提出後就是一直放著,透過連署人數來「刷存在感」。   ➤ 通過(Bill for passing),提案時有意圖最終要成為法律的。這類法案文字會有很多妥協,以確保至少外交委員會內無人持保留意見。此外,也會顧及一切技術上容易通過的因素,也會顧及行政部門立場,使其至少不致提出反對意見等等,國會基本上是很尊重行政部門職權的。像這種法案,連署人數多寡毫無意義,因為只要時機抓得準,沒多久就可以走完程序,根本無需、也沒時間來找人連署。   《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俄亥俄州眾議員夏波(Steve Chabot)一開始提出時,其實是一個Bill for messaging,原始草稿可看出來應該是由台美人社團(主要是FAPA台灣人公共事務會提出草案)與議員們遊說及協調的結果。   後來經由各方努力,才把許多強烈表態之處,改寫成可以通過的版本,且很快獲得外委會主席羅伊斯(Ed Royce)和民主黨首席安格爾(Eliot Engel)的共識(原文說台灣相關法案失去不分黨派的共識相挺,這點也不太符合現實)。在外交委員會通過後,眾院院會也很快通過。   參院版本在這個時候還是Bill for messaging,盧比歐(Marco Rubio)是原始提案人,文字比夏波的原始眾院版還更強硬。此時許多人一同努力遊說盧比歐,最後成功說服他放棄強烈版本,改以眾院通過版為主,因此法案也順利通過外交委員會審查(相當於二讀)。   台旅法在參議院的院會排案時,幾位參議員採用了國會中的「熱線徵詢投票」制度(由黨團打電話給每一位議員,確認沒有人反對該案,然後由提案者提出「無異議同意」促請議長裁示通過,這樣才有機會跳過漫長的排案時間。但只要有任何一人反對,該案就必須重回院會等待排案)。當時恰巧適逢習近平宣布取消任期制,真的是臨門一腳大助攻,本來還有一些搖擺票,但最後沒有任何人出面反對通過與《台灣旅行法》,於是台旅法在參院也獲得通過。   回到原本重點:美國國會每年法案數量都在數千件以上,很多法案議員們並不會主動去關心,每個法案的連署人數都是各方勢力努力遊說之下的結果。衝連署人數,多半是Bill for messaging才會走的途徑;Bill for passing,就直接往推動立法的程序走,不會去管幾人連署。   最後,原作者的文章後面有點搞錯「提案」和「連署」的意義。連署是一個案子被提出來之後由議員們去連署;提案則是指領銜提出法案,後者本來就是「少數議員」會做的事。   而且,作者說「兩岸關係惡化」讓美國會議員們不挺台。這兩者之間其實沒有什麼關聯,而且從這幾年美國國會所提出的法案和聯署狀況來看,議員們其實是變得更願意支持那些支持台灣、新疆、西藏以及香港等具道德意涵議題的提案和決議案。換句話說,「兩岸關係改變讓美國國會議員更不挺台」這樣的推論是不符合美國國會現狀的。   ▍迷思2:國會議員顧選票,不真心挺台   原作者認為盧比歐(Marco Rubio,本站暱稱魯仔)、賈德納(Cory Gardner,本站暱稱園丁)、克魯茲(Ted Cruz,本站暱稱鬍子)這幾位挺台大將,其實都是為了選票算計才挺台。作者說他們沒有加入「台灣連線」(Taiwan Caucus),因為怕得罪中國移民,但也提到賈德納挺台是因為想要獲得募款機會。   這邊的論點實在是有待商榷。首先,有沒有加入台灣連線,跟會不會發言挺台和有沒有連署台灣相關法案,是完全不同的事情,許多一直不斷連署台灣相關法案的議員都不一定會加入,加入的人也不一定會常連署或提案。所謂「連線」其實就是由關注同一個議題的議員們組成的非正式團體,每個議員們通常會加入二三十個類似的「連線」。然而,這樣的「連線」通常並不是正式的編制,例如「台灣連線」的名單從來沒有正式公開過,一般人根本無從得知自己選區議員是否有加入,所以這跟「選票計算」完全沒有關係。況且,以前面三位提出、連署台灣相關法案的輝煌紀錄來看(更不用說每天在那邊推特),你覺得中國移民會因為他們不在台灣連線,因此覺得比較不被得罪嗎?   如果前陣子大家有看我們在9月時參加FAPA活動,拜訪國會議員辦公室前一天所開的直播,應該就會有印象我們那次就有特別討論到這件事:如果為了選票,那應該會所有議員都不談台灣議題才對,因為一般美國人關注台灣的人根本很少,還會被選民上推特罵為什麼要關注這麼遙遠的事,而不是多關心自己的選區。這其實跟中國也沒有什麼直接關聯,純粹就是因為國會議員的時間有限,關注某一個議題,另一個議題的時間可能就會減少,而當地選票當然就是最關心當地的議題。   再者,如果說支持台灣議題就是為了選票,那原作文章一面說有人挺台是為了募款,後面又說不挺台是為了中國移民選票,這前後不就有矛盾嗎?而且現在全美中國移民多到不像話,如果真的為了選票,應該早就對西藏、香港、台灣議題噤聲了。   其實,現在檯面上的這些「挺台」議員,是真的都滿挺的,例如魯仔整天在推特上面罵中共(譴責中共,他真的是跑第一),又不斷提案台灣相關法案。這些行為都很明顯地在告訴你,他沒有在擔心惹中共不開心,又怎麼會顧忌到會因為挺台而失去中國移民選票這種事呢?這篇作者特別挑這些挺台議員來攻擊,實在是挑錯例子了。   ▍小結:     我們覺得,要談疑美論不是不可以,畢竟國際關係當中的本質就是,我們永遠無法得知另一國家的真實意圖。但是,要疑美的同時,推論的過程必須要符合事實,也必須更符合邏輯和常理。   有些疑美論的背後是真的出於誤會,對實務程序不了解而產生迷思。然而,有些疑美論的目的是要叫台灣不要親美改為親中,如果是這樣的論點就非常母湯。我們認為,最近國民黨顯示出對美政策的大轉向,對台灣來說是一件滿危險的事情。在馬英九政府時期的台美關係是很好的,但現在馬總統自己卻跑出來說各種挺台措施都「不重要」,這已經到了公開打臉美國挺台友人的地步了。   原本還要回應一下最近很紅的庫德族案例,但發現光是國會議員的部份就寫滿長的,我們下回再繼續談。(大家可以先想一下台灣跟庫德族的各種條件有何不同,例如:地理位置,經濟與科技發展狀況,歷史上被涵蓋進美國盟友的時間,美國國內法規範的內容等等。而且其實大家說美國「撤軍」是背叛了庫德族,事實上美國根本沒有退啊 https://pse.is/MK6BF)   ▍相關議題   ➤ 才不是花大錢買扁鑽!美國對台軍售案謠言大破解 https://pse.is/LJRHK   ➤ 韓國瑜取消赴美面試 https://pse.is/LAXAK   ▍本文完整版發表於 鳴人堂: https://pse.is/LVESU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