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一中政策」與「戰略模糊」】

8/22/2020

美國時間8月18日,民主黨全國黨代表大會當中,通過2020年版本的黨綱。在這份黨綱中,除了對中國著墨頗多之外,其中備受矚目的是,正面論述中國是一個威脅,且拿掉了「一中政策」的字樣:「民主黨認為中國的挑戰並不主要在於軍事,但我們會威懾並對侵略做出回應。我們將強調我們對全球自由航行的承諾並抵禦中國在南中國海的軍事恫嚇。」、「民主黨信守對《台灣關係法》的承諾,也將持續支持台海兩岸議題在符合台灣人民願望與最佳利益的情況下和平解決。」(p.92)   而2016年版本的黨綱則是:「我們信守對一個中國政策及《台灣關係法》的承諾,也將持續支持台海兩岸議題在符合台灣人民願望與最佳利益的情況下和平解決。」   以下,我們將簡介美國的一中政策以及所謂戰略模糊是什麼意思。知道這些名詞很重要,一方面來說,台灣媒體上常常會有人拿戰略模糊來當成「疑美論」的基礎(例:認為美國不會在中共侵台的狀況來前來幫助),另一方面,這是美國的兩岸政策核心要素之一。   📖 到底什麼是一中政策呢? ➤ 參考閱讀1:一中原則和一中政策是什麼?https://pse.is/VFBCD ➤ 參考閱讀2:美國的一中政策 https://pse.is/TQFUH   美國的「一中政策」主要核心是中美建交以來所奠定的原則,傳統上以所謂的「一法三公報」(台灣關係法,以及中美於建交前後之間所簽的三項公報)為基礎。   其中,中國一直以來的「一中原則」,特別強調了《上海公報》中的內容,即:1、這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2、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3、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對於《上海公報》的內容,美國向來都沒有承認第三點,只說到他們「認識到」(acknowledges)中國的立場,並沒有「承認」recognizes(可是中國的翻譯硬是翻成承認)。因此,美國的一中政策只有包含前述兩點,但不包含第三點。這個區別非常重要,也因此,且技術上來說美國的「一中政策」和中國的「一中原則」內涵不一樣。(至於中國國民黨的一中原則,則是將上述的第二點的中國,認為是中華民國。順便讓大家知道一下這樣。)   雖然原則是這樣,但是各方對一中政策的解讀並不相同。首先是專業人士的部份,包括美國政府官員及研究人員,並不認爲一中政策對台灣特別不利。他們認為,一中政策嚴格定義上奠基於「一法三公報」(台灣關係法+中美之間簽的三項公報),而歷屆政府基於特殊政策需要,會決定着重一法或三公報。就算後來的六保證、《台灣旅行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及《台北法》某種程度都成了成文法,建構起了更完整及符合現狀的美國對台政策體系,但核心還是一法三公報,也最常被官員引述。   另一方面,對一般人來說,包括許多美國政治人物如國會議員,會把美國自70年代以來所有的對中政策概括爲「一中政策」。內容並不單指上海公報及建交公報的原始內涵,而可能加上了後來的一些補述,例如八一七公報設下對台軍售限制,三不政策、甚至國務院的一些內規方針等等。經過近半世紀的累積,這一套對台政策往往限縮了美台關係進展,常被概括爲「一中政策」的一部份。   ===以上是背景介紹,來個小分隔線===   民主黨黨綱去掉一中政策字樣,我們要來推敲他們去掉的是什麼意義上的「一中政策」。從黨綱內容來看,只提「一法」不提「三公報」,並說「基於台灣人民意願及最大利益,支持兩岸議題和平解決」,透露出「友台」的訊號,甚至頗有修改《上海公報》當中「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味道。問題在於,我們目前仍然不知道民主黨是否會有新論述,是否在考慮調整上述所說一中政策核心的「兩段論」,還是說他們在考慮調整半世紀以來除了《台灣關係法》以外的所有政策。這種作法其實正是美國長期以來「戰略模糊」的體現,只是現在模糊空間更大了。 事實上,《台灣關係法》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戰略模糊」,先前是在「假設中共侵台,美國是否會出兵救援台灣」問題上保持模糊。(不過這個常被「疑美論者」拿來做文章,這是另外的題目了)   Joe Biden最重要的幕僚之一Tony Blinken曾經提到,希望美國兩岸政策關係回到過去的戰略模糊狀態。但如果沒有了舊一中政策,我們無法確知新的論述是否一定會朝着有利台灣的方向。比方說,支持與台灣建交是一個方向,但要台灣與中國談判,接受某些中程協議也是一個方向。   現在我們還不知道民主黨的新兩岸政策核心精神爲何,使得民主黨形塑未來政策有更大不確定性。這都是民主黨要趕緊補充的。最近已有愈來愈多的討論是關於這點,例如像是華爾街日報這樣的媒體(商業菁英取向,觀眾的意識型態立場屬於中間派),都曾以媒體編輯室的立場發出評論,認為美國應該將對台政策說清楚,並且要保持明確一點的承諾,以應對中國壓力。我們的確認為,如果民主黨的主要立場是要爭取更多盟友一起防堵中國,那麼,對盟友的明確承諾是不可少的。   當然了,民主黨黨綱對政府不一定有拘束力。2016年共和黨黨綱曾明確納入「六項保證」,與後來共和黨政府的對台政策大致沒有牴觸。但可能的民主黨政府是否會有明確的行動就不一定了。   ===小小分隔線=== 另一個值得追縱觀察的是國會的態度。   學者馬明漢(Michael Mazza)曾寫過一篇文章,關於《台灣防衛法》和《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他覺得美國國會的對台態度正走向「戰略清晰」,不過這目前比較清楚的態勢只限於幾位提案的國會議員。如果觀察近期的法案,可以發現幾乎除了已通過的《亞洲再保證倡議法》ARIA(https://pse.is/UTSMH),其他像是這兩三年國防授權法NDAA、共同決議案等,幾乎只提台灣關係法跟六項保證是台美關係的基石,而沒有提對台灣比較不利的三公報。這是否真的是一種「戰略清晰」的表現?是挺台力道的加強?我們認為的確是有這個趨勢。   最後再老調重彈一次。台灣人要知道的是:台灣相關議題的大方向來看,目前來說是兩大黨的一個高度共識議題,我們要做的是去區分哪些人是「擁抱熊貓派」、哪些人是在理念上或利益上的友台派,我們應該要更仔細判斷執政團隊(或者「可能的」執政團隊)的整體立場和風向,找到我們需要更加強交流的人群、可以合作的人群,思考如何才能擴大台灣議題的支持基礎。   📖 延伸閱讀: ➤ 美國政治菁英如何看中國:五種人物的分類 https://pse.is/T3QBA ➤ 近期評論文章分享清單 https://pse.is/UG4ZP     ✨ 支持獨立內容,贊助觀測站:https://pse.is/MG557     🎙 收聽觀測站podcast:   ➤ SoundOn:https://pse.is/QSLXX ➤ Spotify:https://pse.is/RCQ2K ➤ Apple:https://pse.is/R2RXV ➤ Google:https://pse.is/U4JMN ➤ Youtube:https://pse.is/QSM4H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