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防部:美方絕對會維持抵抗對台軍事安全威脅的能力】

12/9/2021

美國參議院於12月8日舉行了一場聽證會,討論「美國對台政策的未來」(The Future of U.S. Policy on Taiwan:https://t.co/8movn2qMSs )。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萊特納(Ely Ratner)出席了這場聽證會,國防部發了一篇措詞非常強硬的新聞稿(https://reurl.cc/vgZ9ma )。 ▍萊特納說了什麼? 「雖然中共一直講說要和平統一台灣,卻從未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中共一直不斷地去想辦法要嚇阻、延遲、拒絕第三方國家介入台海衝突。」 「中共對台灣的威脅並不只有直接使用武力,同時也在台灣週邊海域進行各種恐嚇行為。這些動作是故意地挑釁,而且也會增加誤判的可能性,讓衝突升溫。」 雖然中共的威脅是真實而且危險的、也不可能阻止解放軍持續進行武力升級,萊特納認為要嚇阻中共仍然是可能的。而這個做法就是:「結合台灣自身的防衛力量升級、美方的支持,以及和理念相近的民主國家共同面對」。他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台灣方面持續地釋放出願意增強自我防衛決心的訊號(Without question, bolstering Taiwan self-defenses is an urgent task and an essential feature of deterrence)。 萊特納特別強調說,美方絕對會想辦法「維持抵抗任何可能危害台灣人民安全的軍事手段及脅迫的能力」,這是優先事項(and let me be clear that this is an absolute priority)。 新聞稿同時提到,中國如果使用武力,將會付出巨大的代價,這是一件錯誤的事。最後,萊特納說美方持續和多國進行軍事演習,加強多邊的軍事防衛力量,做為嚇阻的一環。 ▍我們的看法 這些內容其實都不新鮮,有很多人講過,但最新鮮的是,這是由現任的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在國會聽證會的場合講出來的。 在國防部的新聞稿裡面還出現這樣的文字,說「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正在進行軍事改革,發展不對稱戰力,增強自我防衛的動能、效率」(Tsai Ing-wen,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s prioritized the development of asymmetric capabilities for Taiwan's self-defense that are credible, resilient, mobile, distributed and cost-effective, he noted)。 要知道的是,美國自從與我國斷交以來,在正式的文書當中並不常使用「正式國名」稱呼台灣(因為要避免做出承認主權的動作),我們比較常會在國會的公開信當中看到這樣的用法,但行政部門相當少見。拜登政府上台以來,不只常常講說台灣是國家、明確把台灣畫歸在民主國家陣營,在今年三月份的時候國防部官網上還出現一篇文章講說「台灣從來不是中國的一部份」(https://reurl.cc/aNW6DD)。 正如我們先前所說,美國的一中政策和戰略模糊這些大框架不會輕易改變,但整體來看,的確是愈來愈往戰略清晰的方向移動。包括明確認定台灣不屬於中國的清晰,以及在軍事協防方面的清晰(當然,短時間內還是不會有像是簽條約這樣明確打破戰略模糊的行動)。 ▍同場加映 我們昨天才直播了川普時期的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的直播訪問(https://reurl.cc/Q6Mdap ),相關的新聞如下: ▷ 薛瑞福:萊豬開放若被逆轉 將讓台灣更孤立 https://reurl.cc/52A0O7。 「對於年底即將到來的公投,薛瑞福說,如果這個政策被逆轉,他相信,這個不僅會對台美貿易關係造成影響,也會外溢到政治關係。尤其是當台灣面臨北京更多壓力、並嘗試孤立台灣時,台灣不需要做出可能會進一步孤立自己的決定。」 「對於拜登總統先前受訪稱,若中國攻擊台灣,將協助台灣防禦說法,薛瑞福說,雖然白宮、國務院都努力表示美方的政策沒有改變,他也認為這個說法是事實。但當總統這樣說時,他認為,這是發乎他的內心、以及他所相信的,而且這是一個在他擔任總統、副總統以前,就曾經擔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並制訂台灣關係法的人。他認為,拜登是真誠的重視台灣關係,且相信美國有這個承諾,當他談到此事時,他是釋放出他個人的感情。」 ✨ 觀測站傳送門:https://linktr.ee/us.taiwan.watch。 ✨ 小額支持觀測站:http://pros.si/ufjkk。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