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派出訪台團的分析】
4/16/2021
有關於拜登派來台灣的特使團,到底對台灣來說是好是壞?有些人質疑層級不夠,還有些人說,就像前幾天宣布的新交往準則一樣,都是台美關係倒退。本站 #住海編 為大家釋疑如下: 1、 來的人重要嗎? 其實陶德(Chris Dodd)的份量可能不會比同時訪問中國的氣候大使凱瑞(John Kerry)還低。 首先,民主黨雖然以強調自由派主張,但黨內大老的影響力恐怕比共和黨還大。例如共和黨內的前總統或許只是受黨內尊敬的前輩,政治影響力是否存在還不好說。但民主黨的前總統不但有威望,甚至能左右黨內政治。例如去年民主黨黨內初選,其實就是幾位前總統和黨內大老出來喬,就讓巴提吉格(Pete Buttigieg)和克羅布查(Amy Klobuchar)自願退選。而共和黨的前總統別說有這種影響力,老小布希連把傑布布希(Jeb Bush)保送進前五強都辦不到。 再者就是陶德和拜登的私人情誼,絕對不會比拜登和凱瑞的交情還低。交情重要嗎?對其他人而言或許還好,但拜登過去的評價就是個老好人,喜歡交朋友,重視和政治人物的私人關係。這就是為什麼他和共和黨的馬侃(John McCain)和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也能維持友好關係。交情也會影響到一個人對拜登的代表性及影響力。凱瑞的辦公室在國務院,但他在拜登心中的地位搞不好不亞於國務卿和國安顧問,畢竟他們算是同輩的。 陶德是拜登在參院幾十年的老同事,讓他來代表拜登,這個意義可能還超過讓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代表川普訪台這樣的關係(註:去年紐時有一篇報導,基本上陶德就是拜登最信任也最親近的內圈決策者之一:https://reurl.cc/o93llj)。而且,陶德當參議員的時候,是一位份量十足而且提出過很多重要法案的重量級參議員。 最重要的是,政治的代表性除了代表表面上的頭銜,還要看【代表與被代表的人之間的信任程度】。這是政治實務的ABC。 2、從高層訪問這點來看,台美關係有倒退嗎? 這樣的評論可能說得太早了。有關於高層互訪,我們一直注意布林肯國務卿就高層互訪問題上,從聽證會到今天,始終提到《台灣保證法》,而不提《台灣旅行法》。為什麼?我們認為《台灣旅行法》是一個設下原則的法律,而《台灣保證法》則明定了行政機關對台灣旅行法如何實踐的部份政策細節,也就是要在台保法通過180天後,要就台灣旅行法或接觸準則的檢討,向國會報告。台旅法之後被三個法案提及,成文法的地位無需置疑,然而,《亞洲再保證倡議法》及《台北法》兩個法案當中都只提到了台旅法的精神,並沒有像台保法那樣明定一個政策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台保法對台旅法檢討的要求,似乎是一次性的。所以在準則檢討與公布過後,要看國會有沒有後續要求行政機關再檢討台旅法執行的動作。所以我們認為,就以「高層訪問」這點來看,在現在這個時間點要說台美關係「倒退」實在是太早了,還要再多方觀察。 註:很多人說台旅法通過,美國還派非官方人士來台就是倒退。事實上,台旅法通過前,就已經有各種行政官員或非官方的訪問團了,台旅法並沒有規定台美交流一定要用何種形式。 3、另一個說台美關係倒退的理由,是川普已經派現任官員訪台了,拜登卻只派非官方的。 我們覺得大家還是可以從幾個角度觀察。 第一,目前為止拜登政府官員出訪的對象其實也不太多(但這有可能是我們只注意到國務卿或國防部長的行程,副部長層級以下較少關注)。 如果去年已經派了衛福部長和國務次卿,現在美國要派什麼樣的官員來才算不倒退呢?本週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才要訪問美國最親的盟友之一以色列,先前是訪問日韓印這些大國,或是阿富汗這種準備撤軍的地方。布林肯最重要的行程則是日、韓、布魯塞爾和維也納,而這都是有明確議程要推的行程。美國派到中國的第一個官員凱瑞,則是為了談氣候變遷合作。 從這些行程都看得到,高階官員訪問,不太會為了訪問而訪問,通常都是為了推某些議程的。包括去年衛生部長阿薩爾(Alex Azar)和國務院次卿柯拉克(Krach)來台灣,也都有各自議程要推。今天台美關係當然有重要的議程需要推,但能不能看到大官來,則要看美國政府的安排,而不是一看到派來的人沒官銜非正式就說關係倒退。有時沒官銜有沒官銜的好處:看看庫希納(Jared Kushner)對川普的重要性就知道了。 第二,至於你說要等多久才能看到拜登政府派官員來台?或許有幾個數字可以參考。 #424天,這是從2017年1月20日川普上任,到2018年3月20日國務院亞太副助卿黃之瀚(Alex Wong)訪問台灣間隔的時間。當然你可以說台灣旅行法要到2018年3月16日才生效,而川普政府過4天就派人來台灣了。但別忘了,川普當年聽到黃之瀚訪台的時候,他很顯然是不知情,並且氣到罵髒話並且叫人把黃之瀚call回美國的。 之後比較大團的官員訪台,是2019年4月9日來參加台灣關係法40週年的使團,#389天,當時的團長代表是 #已卸任的 前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萊恩(Paul Ryan),也不是聯邦政府官員。 至於部長級官員訪台,則是2020年8月9日的阿薩爾,#877天。這些都是台旅法通過後1、2年後的事了。 這次特使團來訪,是拜登上台後的第 #86天。 註:美國派內閣層級官員訪台本來就不是常態。近20年來,只有2000年柯林頓的運輸部長、2014年歐巴的環保署長,以及2020年川普的衛生部長阿薩爾共三位內閣官員。 ✏️ 補充1: 最後我們仍然要再講一下,美國總統直接派出特使到台灣,這在過去是很少見的事情。事實上,台美之間的交流有很多,(在疫情之前)每年到台灣的國會助理團、學者團、地方政府相關團、經貿團等等都有很多,本來就不可能每次來的都是高階行政官員。但最重要的事情是,這些參訪團雖然名義上都是「非官方」,但一點都不會避諱與我們的官方人物交流。例如這次的「非官方」特使訪問,直接與蔡英文總統見面而且還上網直播,這不就是在昭告天下說美國與台灣的「最高層官方人物」會面了嗎? 過去我們講過滿多次:「從龐培歐到布林肯之間,有許多高度延續的政策正在進行。對台灣來說,如何維持穩定的台美互信,以及想辦法深化更多不同層面的雙邊及多邊合作,才是最重要目標。」 ✏️ 補充2: 另外順道fact check一下,一般來說美國特使團或者高層行政官員訪問這類的團,行程會是由美方來提出要求,因此有在野黨主席出面指責外交部故意不安排使團與在野黨會面,這實屬無稽之談。簡單來說就是訪賓本來就沒有打算安排這些額外行程(在野黨的各種反美言論和行為都先不論)。如果是我方主動安排的學者團或經貿團這類的參訪,一般來說就會平衡各種不同政治立場的行程,讓朝野黨團都有機會與訪賓多交流。 前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發言就滿得體的,他說:訪團來台的時間短,政府就是代表全民,沒有分什麼朝野政黨,跟官方接觸就代表朝野,希望台美關係更密切。 美國兩大黨之間雖然常常吵翻天,但一向都有一致對外的傳統。希望台灣的朝野各黨也能體認到一致對外的重要性。 ✏️ 補充3: 關於新交往準則的分析,我們寫在這一篇:https://reurl.cc/kVWGVq。 ✏️ 補充4: 從兩次美國使團來台與蔡英文合照來看核心成員: ➤ 上次的使團合照:https://reurl.cc/Kxz0Zm。 ➤ 這次的使團合照:https://reurl.cc/YW5eZL。 幾乎涵蓋了台灣國安外交團隊最核心的成員(都見到國安團隊最核心的成員了,名義上是官方還是非官方,有這麼重要嗎?),且相同的是,都有一隻狗狗消失在背景顏色當中🥺。 ✨ 觀測站推特:https://twitter.com/ustaiwanwatch。 ✨ 贊助觀測站:https://ustaiwanwatch.soci.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