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防疫,共渡難關】

5/19/2021

在歷經一年的正常生活後,台灣出現了Covid-19的社區群聚傳染,而且現在即將進入全國第三級警戒。一開始大家會陷入緊張情緒這是一定的,但這邊我們想要來跟大家聊聊幾件事,尤其從我們好幾位小編所在的重災區美國來看。 首先, 【待在家既不可恥,而且非常有用!】(因應一下剛剛傳出的重大新聞) 別太過緊張,三級警戒不是說要停止所有活動,而是「說避免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暫時關閉非維生必要的營業場所。大家做好防護措施就對了! 我們要給台灣的醫護人員和防疫系統一個大大的掌聲,因為台灣這一年來的正常生活,已經是奇蹟中的奇蹟,說是平行世界也不為過。 美國從去年三月以來,大部份的州各級學校都關門,直到今年稍早才恢復(但每天還是有三萬確診…)。大多數的餐廳都無法內用,只能外帶。小編們在美國看著生活周遭熟悉的店家一間接一間倒閉,然後確診數目每天都爆炸,死亡人數已經快六十萬了,心裡著實難過。 台灣現在進入三級警戒之下,餐廳仍然是可以營業的,只是要做好一定的防護措施。大家多多外帶回家吃吧! 第二, 我們現在其實不需要太過緊張,因為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各國的狀況,再加上我們已經做好的準備,來一起渡過這段危機(例如:現在各種物資一定是夠的,對比去年剛爆發的時候來看,我們真的要放心許多了)。我們必須要一起撐到疫苗足夠普及的時候,這其實是很多公衛專家們都有談到的。 ➤ 參考專業說明:https://reurl.cc/dVKzly 第三, 台灣仍然很有可能把疫情控制在一定程度內,但要知道的是,「清零」並不是一個實際的目標。基本上各國剛開始陷入社區傳染的時候,由於大家都不戴口罩然後也沒有像台灣一樣有SARS的經驗,因此確診數大都呈現指數型的爆炸成長。台灣的人們大部份是會願意加強防護的,所以我們是可以控制住狀況。 對比世界各國,我們可以看到在控制程度的極端:中國,他們採取的是毫無人權可言的暴力封城(甚至還有把家門口釘起來的那種「封」),只要出現確診就全村封起來,我們想,這種封法應該不是現在很多政治人物想要我們做的吧?(還是就真的是??) 另一種方式是仍然維持一定的經濟活動,例如南韓,出現群聚確診之後就採取大量篩檢,然後把個案匡列起來,避免再做更多的群聚傳染。大多數國家也都是採取限制「部份」經濟活動的作法。在官方定義下,很多地方也會直接定義為lockdown,但程度不一。像我們現在限制部份營業場所營業,其實早就已經符合lockdown的定義了。我們現在在做的事情其實也就是要避免個案數變成指數成長,不然醫療系統遲早會崩潰。 基本上只要把感染數字成長率「拉平」,就是現階段最好的目標,而這需要所有人一起配合防疫措施。 第四, 很多人會說,為什麼不直接封城,為什麼學校還要收學生?這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仍然必須要維持經濟活動,還有很多家長是無法請假的。 以美國經驗來說,如果學校全部關門,那接下來的狀況是:會出現私人補習班、或社區家長們自發組成,把小孩送到一個地方去群聚(各自用自己的電腦做遠距學習)。這些地方的防疫狀況是很難去掌握的。 關於關在家裡的一些觀察與建議,這邊有幾篇可以參考: ➤ 被關一整年的居家建議:https://reurl.cc/Q78nk5。 ➤ 關於中小學生放假以及遠距的美國經驗:https://reurl.cc/4y25O2。 ➤ 疫情與一年的美國社會觀察:https://reurl.cc/YWZ7ox。 ➤ 重災區個人經驗:https://reurl.cc/7y69AQ。 第五, 這段時間,各種「政府蓋牌」、「為什麼不普篩」的聲音不斷出現。其實只要稍微想一下就知道,以最近傳染的速度來看,如果政府蓋牌台灣不可能會維持一年的正常生活(重症比例雖然不高,但是會不斷出現)。 然後,所謂的普篩是沒必要的,因為 #篩過之後不代表就不會傳染,像我們的境外移入案例,「每一個」都是有陰性檢測證明才能登機的,但病毒會有潛伏期呀! 當然,我們可以檢討的是篩檢能量不足的問題,這點來看政府是有加強的空間。現在廣設篩檢站是必要的,但「多篩檢」跟「普篩」兩件事情不可混為一談。 第六, 千萬不要再譴責誰是破口,誰是戰犯,更不要去把疫調足跡拿出來當八卦在聊。我們不能一邊怪罪航運業是破口,一邊又讚美台灣護國神山晶片全球在搶、一邊讚美台灣經濟成長率超級高、出口數字長紅、股票還一直漲。假如沒有航運業,那晶片怎麼運呢?而且,台灣是一個相當依賴貿易的島國 ,進口和出口都不可能鎖國的。 任何防疫措施都是比例的權衡,不可能絕對,而我們要一起承擔風險與後果,這是必須要謹記的。 第七, 接下來我們就是要一起撐到疫苗普及的時候(輝瑞CEO甚至說未來每年補打疫苗都是有可能的)。 看一下新聞,路透社報導(Taiwan mobilises diplomats to seek out COVID-19 shots,https://reurl.cc/xgdzK5) ,美國政府已經協助台灣向廠商協調疫苗的交付時程加快,同則報導也提到台灣在德國的外交人員和BioNTech SE交涉輝瑞疫苗的購買。 戰貓蕭大使昨天才跟大家說明購買疫苗的狀況(https://reurl.cc/7yOZjy) ,基本上她的意思就是要表達,目前都有在洽談,請大家放心。 先前台灣因為防疫太成功,所以在協調疫苗的時候總是會被人質疑說沒有迫切需要,#再加上中國從中作梗,我們在國際上要洽談疫苗實在很不容易。外交就是沒有煙硝的戰爭,我們實在需要多給這些在前線的外交人員多一點的支持鼓勵(而且要想像一下在各大疫情重災區努力接洽的困難度)。 而今天(5/19)的中央社新聞報導(https://reurl.cc/kVGNqq) ,已有40萬劑AZ疫苗從歐洲啟程運往台灣,預計下午會到(都上了飛機才敢把這個新聞報出來 …… 可見中國的勢力有多大)。除了AZ疫苗,還有六月份預計會到貨的500萬劑莫德納疫苗,然後國產疫苗最快七月的時候就會上市了。 不過,我們也要注意,在台灣剛獲得AZ疫苗的時候,有多少人跳出來質疑疫苗成效!許多媒體也跟進報導疫苗打了有多大風險云云,炒作陰謀論,讓疫苗施打率甚至在一線醫護人員之中都很低。現在網路上仍不乏到處轉傳的疫苗不實訊息,這樣的作為真的非常糟糕。 其實,有關疫苗的資訊戰,在美國也進行了一整年之久。最早攻擊AZ疫苗的,和後來在大選期間不斷散播陰謀論質疑選舉結果的傳播來源雷同。而幾天前華郵則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https://reurl.cc/kVm4Vq) ,郭文貴和班農是最早開始攻擊AZ疫苗的人。 接下來我們也要注意跟疫苗有關的陰謀論(台灣政治人物也有很多人質疑疫苗成效),這些陰謀論的內容往往就是破壞防疫工作的主要動力,例如會叫大家不要打疫苗,但卻推薦許多偏方,順便攻擊政府威信,讓大家不遵守規定。 另外,目前有一個正在廣為流傳的訊息是:因為感染之後若發展成重症需要大量醫療資源,因此鼓勵輕症的患者應大肆聲張去「佔病床」。這種唯恐天下不亂的人們真的非常要不得。 中研院社會所林宗弘老師指出(https://reurl.cc/yn25D2) :「跨國社會科學與公衛研究指出,越是信任政府防疫政策與社區或社團組織,並且人們配合度高的國家,越能夠減少傳染率與死亡率。然而,跨國研究顯示傳播假訊息確實會造成一國疫情惡化,去年台灣曾有不只一波來自對岸的假訊息滲透,請大家不要轉傳,這些都是去年世界各國經驗換來的重要研究結果。」 在這個世界被Covid-19病毒搞到天翻地覆的同時,我們仍要繼續學習與這討人厭又看不到的小東西共存,讓我們一起共同渡過這段難熬的時間!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