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戰略清晰確立與俄烏推升的國際關注

12/31/2022

2022 年台美關係發生許多大事,1 月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在宏都拉斯會見「台灣副總統」賴清德,2 月下旬俄烏戰爭爆發,美國與國際的目光也大量投注到處境類似的台灣,隨後 3 月,白宮立即派前國防與安全官員訪問團來台,前國務卿龐培歐也在同一時間來到台灣,4 月在裴洛西訪台行程因確診 covid 取消後,美國參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梅南德茲(Bob Menendez)便率團訪台,5 月時,加州橘郡長老教會的槍擊案,引起一片譁然,也讓台美雙邊進一步看見對台灣的仇恨可能造成什麼樣的悲劇。 6 月,台美宣佈了新的貿易機制「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不僅讓台灣能以雙邊模式串接未加入的「印太經濟架構」 (IPEF),也為台灣貿易推進一步,7 月與 8 月,台灣與台美關係則是因為裴洛西的訪台消息與後續中方回應,佔據全球各大版面,不過隨後,美國訪團在防疫措施鬆綁的同時持續增加,而且不僅有跨黨派議員,各州州長、重要官員也紛紛訪台,讓台灣成為最熱門打卡點。9月,經過白宮與國會的交涉,《台灣政策法》在參議院通過,剛推出的《國防授權法》(NDAA) 也將部分條文挾帶通過,《台灣政策法》將是我們可以在接下來的一年期待的。 9月底,拜登不僅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及台海,將台海議題國際化,更第四次「打破戰略模糊」,並且在 10 月初由國防部長奧斯丁再次證實清晰態度。到了 11 月,美國聚焦於期中選舉,一個月後,拜登以及美國各大科技公司總裁,皆出席了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廠的上機儀式,再次讓台灣佔據各大版面。 總結這一年,可以確定縱使俄烏戰爭爆發,美國仍舊將「印太」作為戰略重點,甚至更因俄烏戰爭的爆發,促進對台灣的關注,這樣的關注不僅只是將烏克蘭與台灣對比,還包括了解中國正在觀察西方各國如何回應,因此更加積極思考對台政策與嚇阻中國的方式。 在台灣不斷躍上國際版面的今年,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的外交官抓住機會,努力在世界各大報、大型活動為台灣發聲、說出台灣視角,與中國的戰狼外交形成巨大對比。較可惜的是,在外交官積極向世界形塑「台灣論述」的同時,國內謠言、基於錯誤推論的疑美論仍層出不窮,不管是美國官員的拜訪意圖、軍售取消原因、政治公關公司、台積電赴美等,都不斷透過散播恐懼,曲解台灣對事件的認知,不僅可能讓外界擔憂、質疑台灣的定位,更可能讓台灣在面對威脅時,自我放棄,落入威脅者的圈套。觀測站與許多友站都積極透過各種傳播媒介與深度報導,消減錯誤認知帶來的危害,而接下來的一年,我們也需要大家的幫忙,在輿論環境中推動基於正確資訊的討論,矯正台美與國際議題相關的錯誤訊息。 ▍2023:台灣不是「議題」是「槓桿」 在年終的同時,觀看 2023 年的趨勢,觀測站認為美中競爭關係幾乎只會更加穩固,在這樣地緣政治大環境中,可以期待台美關係繼續深化,各層級的交流也將持續展開。但需注意的是,美中競爭關係雖然已經定調,但實際作法與細部操作的「深水區」攻防,包括與印太國家的合作、半導體供應鏈佈局、對台軍援的層級與作法,以及雙邊貿易談判等,將在明年更加檯面化、成為華府積極討論的議題。 明年美國對台輿論與關注,觀測站認為有二,一是聚焦台灣下一任總統是否能延續蔡英文總統的穩健路線,或是推動激進的反中政策;二是繼續要求台灣展現「自我防衛決心」。台灣國內政治變動的部分,假如中國政治相較穩定,戰狼外交與軍事騷擾不再變本加厲,而台灣總統選戰過度諸訴反中情結,華府政界保守派或許就會將擔憂焦點從習近平轉向台灣,為華府堅持戰略模糊人士提供力證。而台灣「自我防衛決心」的展現,如上述,台美關係進入深水區後,美國很可能強烈希望台灣將自衛的政治意志,從民防的層次提升到對正規軍的注目,包括提高國防預算,重啟徵兵制,國軍改革,甚至提升稅收等。針對以上,台灣政府與公民社會如何回應與解讀,以及美國對台態度與政策的如何根據台灣的選擇而變動,都會是觀測站將持續關注的要點。 總結來說,綜觀 2023,我們認為台灣所面臨的考驗是:如何在國際對台海情勢恐懼的同時,借力使力,利用大戰略環境維持主權與和平,嚇阻中國挑起戰事,進而將台灣從美國操煩的「議題」變成給力的「槓桿」。這是一道難題,但觀測站希望在這裡提醒大家,我們所擁有的重要資產:台灣外交人員的努力、公民的強大動能,與社會的韌性!最後套一句李喜明總長的話:「軟弱、害怕會引來戰爭,唯有堅定、信心才能避免戰爭」。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