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放話罵賴清德?

7/21/2023

【金融時報質疑賴清德?我們認為是「舊時代的人」的手筆】 常常擔任美國白宮「放話」角色的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19日刊出一篇報導指出,美國政府有官員要求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澄清「進白宮」發言。不過,另外有記者求證結果顯示,美國資深官員表示白宮從未就此質問賴清德團隊,台灣官員也表示此議題已獲得解決。 前情提要:賴清德近日(7/10)曾於造勢場合說2024年的大選將是「中南海」和「白宮」的抉擇「當台灣總統可走入白宮,所追求政治目標就已經達成」(中南海是中共高層的辦公室所在地,白宮是總統的辦公室所在地)。 首先我們要一再強調,「美方」的單位和相關人士實在太多了,各個政府部門、不同層級的官員,甚至智庫學者們,都可能被拿來作文章甚至代表整個美國,不過這次是上了常常拿到內部消息寫新聞放話的金融時報,那就值得來分析一下。 這篇有關賴清德的報導,「情節上」可能不亞於2011年那次,但效果不一定有當年大。回顧一下,當年還是總統候選人的蔡英文訪美之後,由金融時報發出一篇新聞講說美方內部有人對蔡英文的兩岸路線有疑慮,這在當時造成巨大轟動。當年蔡英文選情和馬英九很接近,而且蔡英文做為馬英九兩岸緊密連結路線的挑戰者,要挑戰的也包括美方當時對中國的高度經貿互動路線,這樣一來,出現美方疑蔡的消息很可能影響選情,讓台灣選民認為蔡無法取得美方的信任。 我們必須知道,我們選總統,同時也是在選我們國家的首席外交官,而美國是台灣最重要的外交關係國家,取得美方信任自然是總統最主要的任務之一。 但這次的狀況不一樣。一來賴清德民調穩定領先,即使媒體出現美方疑賴論,但在野黨幾位候選人為親中(或者疑美)路線,與現在美國立場不符。二來,我們觀察華府智庫和政策圈,發聲質疑賴清德路線的聲音非常少,多數對於賴清德做為「蔡英文路線」繼承人的說法沒有疑慮(甚至有一些公開的報導或發言指出,在很多場合,美方人員也會不斷拿蔡英文路線去問在野黨的代表們)。 從報導內容來看,我們認為是「舊時代的人」(建制派)的手筆。 報導裡有具名的美方人士有三,皆是卸任已久的官員或者智庫研究員。Zack Cooper說美方應該明確表達不在台灣各政黨選邊,這算是中規中矩的發言(事實上,美方「行政部門」本來就不會選邊,而國會議員們明確表達偏好的已經有好幾位,但這都很常見)。Jude Blanchette說賴清德所謂要進入白宮的說法「超級沒幫助」,還會讓很多華府專家對他的外交政策敏銳度存疑。我們並不懷疑「可能」會有華府專家對賴有疑慮,但賴清德的這句話從說出口到現在,真的公開批評的華府專家幾乎沒有。而且賴的這句話很明顯就是種隱喻(在中南海與白宮兩邊做選擇),說實在,以這句話去疑賴,我們認為並不專業。 至於Dennis Wilder是有名的「中國專家」,許多徒子徒孫在美國外交體系中服務,應該是這篇報導中較有影響力的名字。他當年在陳水扁時代(擔任白宮國安會的中國事務主任、東亞事務主任)曾說過「台灣或中華民國現階段在國際社會不是國家」,導致外交部特別跳出來澄清。要說他的立場,就算不是非常親中的「熊貓派」,也可以說是「建制派」,就是認為一切都要依照「規矩」,那些很久很久很久以前訂下來的那些「潛規則」,例如堅持所謂「非官方」的台美關係、一切保持低調、不要刺激中國等等。他在這次金融時報事件的角色,大概等同於2011年的Doug Paal。只不過這種老China hand(中國專家)的問題就是,當年疑扁的國際環境已經不存在,卻仍奢望靠著「管住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講出什麼話」來安撫中共,脫離現實。當年美方是真的覺得陳水扁的言行不符合美方的路線,但現在蔡英文的路線是獲得國際認可的。 而且現在有愈來愈多人認知到,不管台灣講什麼,或台灣什麼都不做,中國仍持續大力推動統一、改變台海現狀,這是中國認定的神聖歷史任務。12年前以「疑扁」名義來「疑蔡」是有空間的,畢竟,蔡英文當時尚未證明自己有能力帶領民進黨走向與美國緊密合作並且維持現狀的路線。但若今天還以疑扁理由疑賴,恐怕是活在過去。 更何況,賴清德到目前為止的發言非常接近蔡而非扁。報導發布至今,幾位重要台美專家都未表態認可,例如Bonnie Glaser沒評論,Bill Bishop是存參不論,Derek Grossman是猜測拜登政府內部可能有人對賴的白宮說不滿意,這倒是有趣的切入點,畢竟拜登政府裡有人用金融時報放話也不是新聞了。但要記得,美國政府很龐大,我們要看的是整體路線,而不是以一兩個人的意見做為美國路線,就連美國總統個人的意見,都不一定是「美國的整體路線」。 另外,若美國有相關的討論(目前看起來幾乎沒有),其實我們可以反問一句:請問誰能拜訪美國白宮需要經過中國核准嗎?(推薦熊貓派與建制派的人們,有機會直接去中國講學、訪問,或住一陣子,感受習近平統治的盛況) 補充1:推薦大家看我們剛推出的祁凱立專訪,裡面就有提到2011年之後蔡英文花了很多功夫去跟美國各界交流,最後成功說服美方接受她的路線的故事。這幾年台美關係非常好,是蔡英文留給下一屆總統的最重要資產。 補充2:賴清德兩週前發言是在提醒大家說2024年的大選將是「中南海」和「白宮」的抉擇,不過,對於「走入白宮」的說法,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批評:「我們是要當台灣的總統,不是要去應徵白宮的外傭。」當時也引起很多批評,認為柯文哲不但歧視外籍移工,更是搞錯了國與國交往的意義(每年進白宮訪問的外國元首何其多!) 而在20日的時候柯文哲又說了一次不是在選美國州長,不需要去白宮。這邊要提醒大家三件事。第一,美國是聯邦制的國家,州長所擁有的權限很大,他們是「不需要」去白宮。每年總統確實都會在白宮宴請「全國州長協會」的聚會,這個組織是州長們的固定聚會機制,但以不是每個州長都有參加聚會。第二,不管是外國元首或者州長,「訪問白宮」都是很正常的行為,如同台灣最近訪賓超多,很多訪團都會去總統府。第三,對所有台灣人來說,最重要的問題仍然是:總統候選人們都有必要說明,在「中南海」和「白宮」之間,執政者會選擇靠向哪一方。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