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測站投書回應葛來儀

12/6/2023

近期來自華府一篇評論美中台關係的文章 —— 由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研究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康乃爾大學教授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和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的〈台灣與嚇阻的真正源頭〉,踩到很多台灣人的紅線。究竟為什麼部分美國學者和台灣人的想法之間出現了落差?觀測站董事的葉介庭投書《外交官》雜誌,試圖釐清與探討。 ▶ 觀測站投書: ▶ 葛來儀等人文章: 葛來儀等人的文章描繪了這樣一幅景象:雖然美中台三方都強調立場沒有根本改變,都致力於和平,但美國、台灣和中國均應負責緩和三方關係的緊張。文章前段花了相當篇幅闡述「嚇阻」(Deterenece)理論,強調有效的嚇阻並不是一味的升高「威脅」(threat),而是要和「保證」(assurance)兩者之間保持微妙平衡。事實上,葛來儀、白潔曦和柯慶生文中所闡述的立場並非獨一無二。 在最近的美國外交政策敘述中,有越來越多聲音警告美國政府在與中國競爭的同時,不要在台灣問題上對中國過度施壓。支持這個論點、立場謹慎的資深美中台專家認為,站在美國的立場,隨著美國與中國競爭越演越熱,應建立避免戰爭的底線,無論是冷戰或是熱戰,而熱戰的導火線無疑就是台灣。 為了實踐這個論述,美國需要「修正」過去幾年支持台灣的態度,不再強調中國侵略的潛在負面後果(也就是美國保衛台灣將造成中國入侵代價高昂),而是強調中國善意的潛在正面後果(也就是美國將不支持台灣採取任何進一步的政治行動來維護其主權),並對中國支持的和平統一論述保持開放。這種立場可以在最近的許多外交政策文章中找到: 「如果中國仍然有辦法最終通過利誘或壓力讓台灣人民相信和平統一符合他們的利益,那麼這可能就是一個我們可以共存的中國。」(梅慧琳,Oriana Skylar Mastro) 「(美國)也應該否認任何有關美國將台灣視為關鍵點或美國防線這一部分的說法。」(何瑞恩,Ryan Hass) 「當美國與台灣合作加強安全防衛時,必須避免給人留下正在與台灣恢復正式外交關係或建立國防聯盟的印象。」(葛來儀等人) 儘管這些言論是善意的,旨在為台灣人民提供如何避免戰爭的建議,但卻招致了台灣方面的批評。尤其,平時還算支持台灣、受台灣政學界尊敬的葛來儀,在這次的文章之後激怒了許多台灣評論家,不少人表示失望,認為她文中對台灣的考量失當。 我們投書的文章中,開頭便以台灣常見的一句話「各打五十大板」(flog both sides 50 times)來形容葛來儀等人這篇文章帶給我們的感受。這種「不分是非對錯,大家都有份」的態度,讓台灣人覺得有種檢討被害者的感覺。 我們能理解,做為美國智庫學者,以美國利益優先,無論如何都想避免台海發生戰爭的立場(台灣人何嘗不是)。但若無法瞭解到是誰先改變現狀(status quo),是誰先擴張武力,是誰一直緊抓著解釋「台獨」的話語權,而只懂得按照展現侵略意圖一方的遊戲規則來下棋。不管再怎麼用嚇阻理論包裝,這種邏輯下的「威脅」與「保證」平衡,不僅不公平,且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 況且,在葛來儀等人的文章中,其呼籲台灣和中國應「降低威脅,提升保證」的例子讓人咋舌。像是,文中認為台灣修改歷史課課綱使得民眾更有台灣意識是一種(對北京來說)威脅,而北京對台灣的威脅則是共機擾台。請問修改歷史課綱和跨越台海中線天天在台灣周遭緊急升空的戰鬥機是同一種等級的「威脅」嗎?更別提原文中的「蔡英文允許在高中教與中國歷史分開的台灣史」(Tsai has allowed the teaching of Taiwan’s history separate from the history of China in high schools)更是直接蔑視了眾台灣史學者多年來的耕耘努力,以及當初「反黑箱課綱」運動,為自己的教育走上街頭、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台灣高中生。 在「提升保證」這方面,文中提到中國應減少在台灣附近的軍事行動與修改《反分裂國家法》的措辭;而台灣這邊,則是應該要在民進黨勝選後重新審視凍結1991年黨章中的台獨綱領。這同樣也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保證」,因為賴清德早已在競選期間表明,將繼續堅持蔡英文總統的政策,也就是維持現狀。葛來儀等人的文章中充斥著對於「台獨」的過度焦慮,即便賴清德已表明立場,儘管最新的民調顯示台灣人支持維持現狀的比例來到歷年來的最高峰(超過60%)。這樣賣力地紮一個「台獨」稻草人,似乎就是為了要在台灣和中國的行為間,建立虛假的對等關係,忽略了中國將軍事行動作為實現其政策目標之合法手段這一事實,而美國和台灣別無選擇,只能(被動地)回應這種情況。 一個合理與對等的方式應該是:中國首先減少對台灣的威脅和攻擊,作為善意的信號,美國與台灣才能回應,才能強調以及提升對中國的保證。然而現實是,美國「不支持台獨」的保證並不能改變中國的決策。無論美國的意圖是支持還是阻止台灣的行動,中國將始終尋求吞併台灣,因為這樣做符合其核心國家利益。 我們認為文章作者知道習近平才是真正的問題;但他們一定也知道,透過學術寫作來吸引習近平改變是不可能的。然而這不表示台灣人就該承擔妥協侵略者野心的責任。造成今天的局面,中國需要負起最大的責任,要台灣或是美國去守一個一直在節節後退的「現狀」,只為了讓侵略者滿足並打消動武的念頭,這是沒有道理的。 這篇文章在選前只剩一個多月發布,時機相當敏感。若在選後投書,則還能以對新任台灣領導人的建言視之。不管有心還是無意,這篇文章已在台灣引起相大的討論,也成為選舉攻防的熱門議題,更可能成為新一波疑美論的素材。 觀測站希望大家知道,這篇文章只代表了美國的一種聲音,不代表這就是美國政府的立場。美國除了智庫之外,還有國會、國務院和白宮,彼此在外交政策上常常都會有不同的意見。我們知道這篇文章提出避免戰爭的策略原是出於善意,修正主義的出現也是可以被理解。然而,不分是非對錯,一味地想避戰,想要藉由更多不合理的「保證」來安撫野心勃勃的侵略者,恐怕只會讓它胃口更大。

US Taiwan Watch - Commentary and Analysis

Our team of editors and experts comment on the latest and most important events in the world and how they affect US-Taiwan relations. From geopolitics, security, and elections, to business, technology, and culture, this is where to find the freshest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