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小編和一群朋友跨海連線熬整夜看完台灣開票之後,真的很多人難過得都說不出話來了。

11/25/2018

這次台灣的選舉結果,在全世界媒體上所放送出的訊息:是執政黨對中國採取強硬的態度並不受人民支持,是親中勢力的強勢回歸,是台灣人民渴望和中國能夠保持更好的關係,是台灣人民不在乎在國際上被怎麼稱呼只求選手能夠出賽就好,以及,是台灣人並不真的信奉平等而認為有些人不值得被同等對待。   本來這屆美國國會結束之後,許多長期以來支持台灣議員都要離開這件事就已經夠讓人沮喪了,再加上這次選舉結果的打擊,不少夥伴都覺得接下來不知道在這裡如何繼續推台灣倡議活動。所有能夠在美國為台灣贏得支持的價值,我們這次全都失分。   然而,我們並不覺得此次選舉結果就是台灣人的全部了。台灣作為夾在兩強之間的小國,本來就承受著無比的壓力,或許一般日常中表現得並不明顯,但卻是真實地活在不安和焦慮之中。有鑑於此,雖然也想輕巧地說句「反正都是自己選的」,但真的說不出口;因為還是會為在這塊土地上打拼的人感到不捨,因為還是會為生活在這座島嶼上的人感到心疼。   我們擁有著如此強大的共同敵人,實在沒有互相傷害的本錢。而且,民主政治本來就需要大家共同參與、且後果由所有人共同承擔。   美國在由最高法院裁定「種族隔離本質上就是一種不平等」的布朗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1954)後,花了12年的時間(Lee v. Washington, 1968),才真正終結種族隔離政策,將公民權利落實在每一個美國人身上,無論種族膚色。在美國首次同性戀發動反抗政府的石牆暴動(Stonewall riots, 1969)後,更是花了35的時間,才讓最高法院在2004年首次通過同性婚姻合法(當時僅馬塞諸塞州一州,到了2015才變成全美50州)。   追求改變的路,很不簡單,也往往很漫長,現在絕對還不是放棄的時候。   想起三、四十年前台灣社會運動的前輩,那時島內的政治環境比現在更加惡劣,人民對於公眾事物的關心也不夠深刻,但這些都從未阻擋台灣人追求進步改變的決心,當時的許多人甚至到現在仍然在奮鬥著。如果他們都還沒有放棄,那我們這些年輕一輩的,只因為一次選舉結果不如自己所想的樣子就垂頭喪氣,真的要被笑話了。   台灣故事之所以讓人感動,並不是因為我們現在擁有的這些民主自由果實;而是我們一次又一次,打不倒地,用信念努力奮鬥的過程。   Obstacles do not block the path, they are the path.   我們一起加油吧!   ---   文章圖片截自陳冠齊的影片:《2013年,你過得好嗎?》 https://youtu.be/r64VN8TBCl8 冠齊長期關注台灣社會議題, 但在2017與導演齊柏林拍攝《看見台灣》續集時不幸墜機喪生   ▍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1954 美國歷史上具有指標性的一項判例,針對「黑人與白人學童不得進入同一所學校就讀」進行訴訟。當時的社會主流是「隔離但平等」(聽起來是不是和萌萌們的說詞有87像呢),但最終最高法院做出裁示,認為「種族隔離本質上就是一種不平等」。   ▍Lee v. Washington, 1968 儘管已經有了布朗案的判例,但阿拉巴馬州仍根據種族隔離監禁囚犯。到了1966年,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領導人Charles Morgan向阿拉巴馬州提起訴訟,才在1968年由最高法院裁示監獄禁止種族隔離。   ▍Stonewall riots, 1969 美國史上同性戀者首次反抗政府主導之迫害性別弱勢。在當時,同性戀者接吻、牽手,甚至在同性戀酒吧出現都能成為被警察逮捕的理由。終於,在紐約的的石牆酒吧的一次警方突襲檢查中,爆發了激烈的衝突,相關的示威活動整整持續了五天才得以平息。事件之後,全美國第一次的「同志驕傲遊行」(Gay Pride),於焉誕生。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