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今天星期一還過得好嗎?歡迎回到觀測站(表情僵硬揮手👋)。
1/28/2019
之前那篇關於 #杜克大學 所做的研究結果,得到空前的迴響,留言區聊到整個炸開,看來不少人真的是被嚇壞了。這次觀測站和 菜市場政治學 合作,挑出了幾個在留言區關於這份問卷常見的問題,一次做個回應;順便應許多人的要求,將一些有出現在歷年調查中的問題結果做了互動式折線圖,希望這些圖能有一些收驚之效(互動圖網頁連結在圖片的敘述中)。 (✨文末更新:菜市場政治學用這份調查結果投書上華盛頓郵報兩次‼️) --- 💬 這個問卷的採樣有沒有問題啊,才一千多人? 一般來說,調查研究通常會使用1000人左右的樣本,只要在抽樣範圍內「隨機抽樣」,那麼,這個樣本就是具有代表性的。隨機的意思就是說,不管你的年齡學歷所在地區,每個人被抽到的機率是一樣的。 在統計上,母體數(要推論的群體)的大小並不影響到抽樣所需的樣本數大小。樣本數跟預算數目是直接相關的,樣本數愈大,抽樣誤差(預估的區間)愈小,舉例來說,從全台灣2300萬人當中抽1000人來問明天總統大選你會投誰,跟從新竹市40萬人當中抽1000人來問說明天大選你會投誰,誤差是一樣的,差別只是在要推論的群體不一樣(台灣人的投票意向 vs 新竹人的投票意向)。然而,超過一千人以上的時候,再多抽樣愈多人的時候,能降低的抽樣誤差是愈少的,所以一般民調大多就是使用一千人左右的樣本數,這是約定俗成的一個數字,也是統計學理上證實很ok的數字。 ➡️ 關於民調抽樣,推薦菜市場政治學文章: http://bit.ly/2T6b7Ia http://bit.ly/2MpfU4P --- 💬 用家用電話調查,沒辦法反應手機世代的民意 這的確有可能是一個問題,手機族(沒有家用電話者)目前已經有大約三成左右,是不小的比例(2012年的時候大約才6%,參考文章:https://bit.ly/2MlTGAE)。 然而,目前我們還不清楚手機族的民意跟家用電話抽樣結果有什麼太大的不一樣,不過有許多調查機構都已經開始嘗試做這類的調查,是可以期待一下更多的研究成果出現。最好的推論方式當然是以電話調查為主、搭配手機族調查來做「加權」,調整一些比例。不過基本上,在更準確的學術公式被找到之前,我們仍然可以拿電話調查結果來做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 --- 💬 施測單位是政大,黨校能信嗎? 基本上,政大選研中心是全台灣最早成立、也最權威的選舉研究中心之一,他們是以學術性的調查研究為主,如果政大選研做出來的調查不可信,那全台灣的民調大概沒一個可以信了。台灣的學術實力是世界認可的,雖然我們的人不多、資源($$$)規模跟一些大型調查中心比起來,可能也不是很夠看,但我們做的研究和資料庫,通常可以得到世界級的學術單位認可,而這跟我們的言論自由與學術自由環境很有關聯,希望大家要珍惜。然後,今年都已經是2019年還在黨校,這已經不是撥接的問題了。 --- 💬 這個調查主持人牛銘實就是藍的啊 以學術的角度、以及民主社會的角度來說,我們很反對用一個人的意識型態立場去區分對錯。是藍的綠的黃的紫的保守派或自由派又如何?就事論事沒這麼難(接下題的討論)。 再說,一個調查研究通常不會只有主持人一個人,問卷設計也都會和不同的學者合作,不是只有一個人的觀點。國安調查也是屬於這種模式,是由一群政治學者討論出來的。 --- 💬 題目的用語和問法有引導之嫌,大陸來大陸去的 是的,就事論事的意思就是要直接來看這份問卷有什麼合理或不合理之處。 首先,「大陸」可能是反映了設計問卷者本人的意識型態,但要注意的是,台灣有許多的學術調查,裡面對中國的用語有:大陸,中國,中國大陸,對岸等等,但結果上來說並沒有任何資料證實,這會對回答者產生什麼系統性的偏差。所以就算是用「大陸」指涉中國,目前沒有資料顯示會影響到問卷的結果。 再來我們要強調的是,一份問卷絕對不可能是完美的,尤其不可能「每一題」都是完美的。在這份國安調查當中,就曾經有一些題目被人質疑有方法上的問題,例如關於「自我防衛決心」是採用開放式回答(參考文章:http://bit.ly/2T1ACu5),還有像是在前幾年的題目當中,自我防衛決心的問題只有問「假設宣布台獨引起戰爭」這種狀況(但顯然,要不要發動戰爭是由中國方面決定的,台獨與否的定義也是中國來定義的,所以,就算台灣不宣布台獨也有可能會被打)。不過,後來的調查也做出了修正,拿掉假設性的狀況。 --- 其實,很多時候一個問卷結果所造成的效應,是解讀的人過度詮釋的結果(例如在自我防衛決心這一方面,過去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所謂的統派學者,拿著開放式回答下的選項統計,再去跟意識型態做交叉,然後每一個項目常常都只有少少的填答者,不符合統計上所認定的樣本數,但他們還是硬推論說台灣人都不想要自我防衛)。 然後還有一個問題是,在電話訪問當中,問題都不能設計太長、甚至也不能有什麼詳細說明,題數也不能太多,這是電訪本身的侷限性。所以說,調查結果絕對不是一個絕對正確的事情。基本上,所有的民意調查其實都是一種「推論」與「猜測」的過程。而且最重要的是,「民意」本身,其實也絕對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一種與國內局勢、國際環境等各種因素之間動態變化的過程。 這份杜克大學和政大合作的國家安全調查,儘管在一些題目設計上有些爭議之處(例如都已經選完了,還問高雄市長希望投誰,這就可能造成偏誤),但它的重要性在於,這是一份長時間、有系統性、題目有連貫的調查。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部分題目「不接地氣」,因為這些題目已經被用了十幾年了。然而,對國安調查來說,許多核心問題需要長期持續追蹤來看才有意義,這即是這份調查的價值所在。 最後,在這份調查結果出來後,有許多厲害的分析一一出爐,觀測站在這裡也幫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彩的深度分析文,非常推薦大家閱讀: ▍菜市場政治學 其實這份嚇到大家的民調,反而讓菜市場政治學的小編們,投書上了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兩次!在當時美國學界智庫界風向還沒像今天這樣改向時,他們試圖突破美國象牙塔的同溫層,用這份民調告訴世界台灣人的聲音。 1️⃣ 什麼是「現狀」?台灣人視自己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這篇文章當時刊出時非常轟動,試圖向國際傳達四個關於台灣的「現狀」:1)台灣目前是實質主權獨立的國家,2)多數台灣人自認是台灣人,而不再自認是中國人,3)維持現狀的確是一個「共識」,但這個現狀並非靜止不動,4)台灣人對統獨立場的偏好是理性選擇的結果,會考慮到戰爭可能性和經貿的後果。 🔗 菜市場政治學專文:http://bit.ly/2RTrnQ7 🔗 華盛頓郵報原文:https://wapo.st/2B7Z3yZ 2️⃣ 馬習會,其實台灣人並不想要與中國統一 另外一篇則是寫在更早之前的2015。當時馬習會席捲國際版面,PRC(中華人民共和國)和ROC(中華民國 / 台灣)的歷史恩怨又再度成為媒體熱議的焦點,然而多數西方媒體報導的觀點欠缺接近台灣民意主流的論述,不少視馬習會為內戰多年的雙方願意最終走向統一的破冰點。於是菜市場政治學的小編們,便利用這份國家安全調查的結果,投書華郵告訴國際,台灣人其實並不想要和中國統一。 🔗 華盛頓郵報原文:https://wapo.st/2Tj9CXh ▍楊光舜 - 誰是柯粉?2020年總統選舉民調初探 http://bit.ly/2RX9jnv - 誰是韓粉?從民調看「韓流」 http://bit.ly/2R1FZrx - 美中之間,台灣人選哪邊? http://bit.ly/2HkYjw5 - 台灣的「十年挑戰」http://bit.ly/2Dmc2yw ▍關鍵評論網 - 同溫層外的世界 http://bit.ly/2QZrow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