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建交白宮連署請願活動】

10/13/2019

近來在德國及美國都接連有支持台灣與德國及美國建交的連署請願(https://pse.is/M564F),也有許多觀測站的讀者來信與小編討論。先前觀測站就有針對台美建交的問題提出分析。針對這次的白宮連署,小編提出以下觀察:   1. 連署會過(發文的這個時間,已經過了門檻); 2. 連署過了不代表台美就會建交; 3. 連署還是很重要。   從聯署開始的10月7日到今天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就已經突破10萬人門檻。但小編也必須袒誠,就算連署過了,不代表美國政府就會著手與台灣進行建交的考慮。    白宮「We the People」請願系統是歐巴馬政府在2011年9月22日設置,目的是讓民眾在收集到十萬個連署後,讓白宮回答任何問題。過去最有名的連署就是要求白宮建造《星際大戰》中的「死星」以刺激經濟,而白宮也「認真」回應了這個問題,表示建造死星預算太高(85.2京美元;京是兆的下一個進位,即一萬兆)且建造工時太長(83萬3千年)。當然這不代表「We the People」不能問認真的問題,但白宮官員對這個連署系統至多只有「回答」的權限,其實和記者會回答記者問題差不多。顯而易見地,這個連署系統最多能達到美國政府與民眾直接溝通的公關效果。直接影響政策的能力並不大——除非你覺得記者問問題也能影響政策。   既然白宮請願不是讓你許願的神燈精靈或神龍,那麼就算請願通過了,白宮最有可能的反應就是:重申既定政策。小編沒有水晶球,但是大概知道美國政府官員針對台灣議題,大概都有一套會不斷重申的「套詞」:「台灣是民主的典範、良善的力量」、「美國重申既定一個中國政策,反對任一方片面改變現狀」、「美國鼓勵海峽兩岸雙方進行對話,反對以非和平手段解決爭端。」   如果你不滿意再追問,發言人很可能會像NPC一樣再重述上面那一套說辭。原因很簡單:既定政策是很難轉向的。任何外交政策上的重大變革,一定是經過檯面上下多年的運作。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並不是1978年卡特一夜之間做成的決策,也不是開始於1971年季辛吉及1972年尼克森訪中。而是早從50年代之後就不斷與美方高層接觸遊說所形成的動能。加上國際局勢變化,冷戰緊張情勢升高,中蘇關係惡化,才讓美中建交成局。   另一方面也有一種說法是,要求美國和台灣建交等於打破美國外交政策大框架、逼美國表態,反而會讓台美關係惡化。   小編認為並不至於。首先,沒有跡象顯示連署活動是台灣政府主導,就算有人要秋後算賬也算不到台灣政府頭上,同時,不答應請願訴求也不代表打臉台灣政府(但一定很多人會開始跳針:你看美國就是不建交RRR)。再者,開放連署本來就必須要有面對任何問題的準備,怎麼可能會因為一個過關的連署就會讓政府左右為難?最後,白宮本來就沒有一定要執行連署請願的義務,這就沒有被逼著表態的問題。就像上面說的,白宮最多就是重申既定立場而已。而重申立場又怎會尷尬或讓台美關係惡化?   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這類的連署活動還是很重要呢?因為連署象徵著民意,而民意在民主國家就是必須被尊重的。傳統的民意是透過民意代表代議,或是透過選舉讓民選官員有機會提出政見並付諸實現。只要支持台美建交的聲音夠大,並配合上有利的國際情勢,獲得國會議員及政府官員支持的可能性就比較大。這點讀者可以參考觀測站的好朋友楊光舜的文章《獨立運動與美國國會:東帝汶的啟示》(https://pse.is/M76XZ)。   任何連署與請願活動,在動員簽署的過程中,都是很重要的帶動社會討論的過程。就像近期香港反送中情勢升高,就有人發動連署,要求廢止支持遣返法的那些中國官員的美國國籍或簽證。這樣的連署過關後,配合抗議活動的升級、國會裡《香港人權民主法》通過兩院外交委員會、加上NBA事件直接侵害到美國人言論自由,這些活動都與連署一起達到推波助瀾的效果。   而台灣人除了推動台美建交這個議題外,或許也可以多思考在其他議題上要如何帶動美國社會討論。例如提出美國應重新檢討「一中政策」、推動台美締結自由貿易協定、支持台灣參與環太平洋軍演等等行動。以上這些議題有些已經進入政策界或國會的討論程序,有些則是由台美人團體如FAPA長期推動討論。如果在這些實質議題方面也有像是連署這樣子行動展現的民意,絕對是倡議的一大推力。   ----   延伸閱讀:【台美關係很好,但為何不直接建交呢?】 https://pse.is/J6ZP2 (網頁版) https://pse.is/MD6LV(FB版)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