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係沒有實質進展?】

11/2/2019

近幾天,參院以無異議同意的方式將《台北法》通過了院會,眾院外委會也通過眾院版本,送到院會排案。這將會是史上首次,美國將台灣的外交關係納入國內法當中做規範以及制定大原則,意義比先前的台旅法還要更深許多。雖然如此,一直以來都有疑美論的聲音,台灣有許多人對美國的作為仍然打上問號。   例如,最近有評論網站刊出一篇文章〈微笑背後的真相,臺灣有智慧和勇氣面對嗎?〉,文章作者是旅美的政治學教授,內容主要是在提醒台灣人,美國對台灣好,其實是不安好心。這篇文章內容一方面質疑台美關係沒有實質進展,另一方面則說美國國會議員挺台灣其實背後都不安好心。我們認為,像這樣子的文章背後其實是出自於對於台美關係以及美國政治實務的不理解,因此會有一些誤會與迷思。   不過另一方面,許多國民黨的卸任官員、外交人員,近期也一直不斷質疑美國,例如馬英九總統最近在牛津大學的演講,還有韓國瑜總統候選人不去美國訪問,這代表著國民黨的對美政策大轉向,對台灣來說也是影響深遠的事。   因此,剛好籍《台北法》有所進展的這個時機,讓我們從台美關係以及國會實務方面來回應一下讀者們的疑問。   ➤ 本文完整版發表於 鳴人堂: https://pse.is/LVESU   在文章開頭,原作者就提到「美國如果真的願意相挺,大可以認定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甚至與臺灣建交,可是,美國願意這麼做嗎?」這題我們先前寫過了,直接貼文回應比較快,請大家直接參考這篇觀測站文章:   ➤ 台美關係很好,但為何不直接建交呢? https://pse.is/J6ZP2 (網頁版) https://pse.is/MD6LV (FB版)   進入文章主要內容,這篇文章當中針對美國國會的幾個推論環節是非常有待商榷的。   ▍迷思1:挺台法案沒有成效   作者提到:「美國國會陸續通過《台灣旅行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以及《台灣安全法案》等友台法案,證明華府確實力挺台灣,可是法案通過之後,美國政府至今有派出高層官員來訪了嗎?中華民國國軍真有被邀請加入亞太區域的軍事演練嗎?」、「美國國會確實有真心支持台灣的政治人物,可是力挺台灣的方式卻是說的比做的多。」   上述言論是對美國國會與行政部門關係的誤解。事實上,在《台灣旅行法》通過之前,行政部門本就可派高層官員來訪,法案本身是提供一個法源依據,鼓勵行政部門不要再自我設限,這是由民意角度敦促行政部門做事情。法案內容針對軍演或高層訪問也沒有絕對的「強制」要求,但都不斷敦促行政部門必須往這方向努力。國會通過的法案本來就必須透過行政部門來執行,所以我們不宜將美國國會對台支持與行政部門挺台方式混為一談。   之前我們在介紹台旅法時,曾推薦過FAPA政策研究員林倢的一篇文章,其中一段結論我們覺得寫得很好,這裡再次引用一次:「更精確的來說,它是為正常的台美交流開拓出空間的法案。推動《台灣旅行法》的意義……是確保當時機成熟或雙方有直接溝通的急迫性時,有具美國法律保障台灣的高階官員不會被擋;甚至,當美國行政部門或國務院因為中國壓力而退縮而限制與台灣的互動時,台灣旅行法能夠確保美國國會有『工具』可以要求行政部門不就範於中國壓力。」   ➤ 林倢,從《台灣旅行法》,看見台美人的草根外交: https://goo.gl/ukDVjv ➤ 觀測站《台灣旅行法》FAQ: https://pse.is/L5G9E   再深入談《台北法案》,這是史上首次,美國將台灣的外交關係納入國內法來做討論和規範,意義自然重大。這個法案給了美國行政機關法源,去對那些與台灣斷交,或因迫於中國壓力而必須犧牲台灣實質國際能見度與利益的國家進行制裁,並鼓勵世界各國及印太國家與台灣建立更深厚的關係。最重要的,《台北法案》鼓勵台灣與美國進行雙邊經濟談判。然後,《台北法案》重申《台灣旅遊法》的重要性,鼓勵更多美國高階官員訪台。《台灣旅遊法》加上《台北法案》,可以為台灣帶來長遠的實質效益,這絕對不是短期的事。   ➤ 觀測站解答台北法常見問題 https://pse.is/M8DY3 ➤ 葉耀元、吳冠昇:《台北法案》對台的4實質效益 https://pse.is/LVRF6   ▍迷思2:看不到挺台進展   很多人認為台美關係沒有實質進展,最近馬英九前總統也跳出來講說台美關係當中有很多「友善但沒有實效」的動作(friendly but inconsequential)。其實,實際上的進展還滿多的,我們先把先前的文章連結列出來   ➤ 北協正名 https://pse.is/HK5Z8 https://pse.is/MGAR8 ➤ 美國行政部門大動作挺台 https://pse.is/LYLTH ➤ 外交小常識:國旗篇 https://pse.is/L83PQ ➤ AIT:威脅台灣就是威脅西太平洋 https://pse.is/FLDGT   一言以蔽之,美國行政部門對台灣的支持愈來愈「檯面化」。例如,台美雙方的官方人物愈來愈有機會在「檯面上」交流,可以「公開地」同台;台灣的軍方人士,已可以「公開地」著軍服,參與美軍辦的培訓活動(先前一直都有類似計劃,但今年以前幾乎不可能有公開畫面),白宮甚至曾經主動披露川普總統和我國國旗的合照。今年以來,更有好幾筆的軍售案,已慢慢改掉過去一次一整批包裹出售、包裹批准的模式,改成每一個單項分別提出、個別審核,且和其他國家一樣,由美國國防部發出公告。最近,有三個行政部門聯合發函給地方政府和「500大」私人企業,這是第一次跨部會,由資深官員共同聯名的信函,且是第一次以此方式發文給私人企業談台美關係。美國的聯邦政府行政部門一邊是罕見地對台大動作相挺,一邊是罕見地對中國外交人員推出新的規定和限制。   這些「國家待遇」,都是一項一項爭取,一項一項改善的。台美關係的實質進展很多,實在不宜隨便兩句話就否定一切。我們必須繼續努力爭取各方面的「正常化」。   再話說回來,前總統馬英九在牛津大學發表演說,講說台美關係無實質進展,並形容像台北法這類法案都是不重要的(inconsequential),但立刻被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駁斥說馬的說法「錯誤且讓人憂心」。事實上,在馬英九總統時期的台美關係,也是有很多決議案或法案的提出和進行,當時他可不會這樣子否定台美關係的發展,現在這樣子講等於是打臉當時支持我國的友人們(外國友人的OS:原來我們當時大力支持台灣,都被你視為不重要)。   要知道的是,在外交場域,很多時候光是「表態支持」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表態或不表態都是很具有外交意義的。各國之間的相互信任關係也是累積而來,一步一步地建立好感和信任,絕非有什麼一下子就會變好的事情。更何況,台美關係的進展也絕非只有表態不表態這麼簡單。   而且,現在中美關係的本質已經跟馬政府時期不一樣了,整個美國印太戰略、對中國調整策略等等,這些都是美國許多政策圈的人們不斷在談論、也提醒台灣政策圈的事情。我們認為,那些不斷疑美的卸任元首、大使們、前國安顧問等人,應該要趕快更新一下國際現勢。   我們認為,最近國民黨公開放棄追隨美國外交政策大原則,這樣子的大轉向對台灣來說,其實是件非常危險的事。這是史上首次出現的狀況。   更多分析我們寫在這篇:   ➤ 韓國瑜取消赴美面試 https://pse.is/LAXAK   ▍小結   有些疑美論的背後是出自於對於台美關係以及美國政治實務的不理解,這是可以理解的。說真的,即使是小編群裡面有三、四位政治學的研究者,許多實務面的東西也必須要去請教實務工作者才會知道。然而,有些疑美論的目的是要叫台灣不要親美改為親中,如果是這樣的論點就非常母湯了。其實,在美國和中國兩大強權底下,台灣的選擇真的不多,一邊是不斷強調要併吞我們的政權,一邊則是從1950年代就一直提供軍事與經濟各方面屏障的國家,台灣根本沒有「要不要親美」的問題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不是不斷去疑美,而是真正去加強自己的實力讓自己成為無可替代的盟邦。   有鑑於許多讀者提醒說我們的文章常常寫太長😅,關於國會實務的部份我們接續下一篇再談。   ▍續下篇   【從國會運作實務對「疑美論」釋疑】 https://pse.is/MAU26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