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台美新貿易機制「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用雙邊模式來連結IPEF多邊】

6/1/2022

行政院6/1的白天發布了一個記者會訊息,表示要在晚上八點半於新聞中心舉行「深化台美經貿關係重大成果記者會」。就在剛才記者會上正式發布:美國貿易副代表畢昂奇(Sarah Bianchi)與我們的貿易代表,政務委員鄧振中於今天舉行視訊會議,台美雙方正式發起「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U.S.-Taiwan Initiative on 21st-Century Trade。後來發現記者會的英文標題先爆雷XD) 5/27時曾經由彭博社報導指出台美雙方會用雙邊的方式來談IPEF相關議題。南華早報方面在6/1應是最早刊出此一具體訊息的媒體,內容指出,根據美方的訊息,這項協議的主要目的是要針對扭曲市場的行為,以及那些由國家控制的國有企業們 “non-market practices of state-owned and state-controlled enterprises”。南華早報內容也提到,一般來說分析者們都認為,拜登政府為了要吸引更多國家加入圍堵中國的行列,那就只能把台灣排除在IPEF這個多邊機制當中,因為其他國家會擔心這樣子會直接跟北京翻臉。 我們可以看到,這項「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內容和先前印太經濟架構(IPEF)所使用的語言實在是非常類似,討論的內容也很類似,而且同樣都不涉及到關稅。不一樣的地方大概就是關於中小企業的部份,那個就是台灣經濟方面特別需要的元素。 根據中央社的報導,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指出:「美台將利用這項倡議以及與利益相關方的持續接觸,推進與深化美台重要經貿關係,促進共同價值觀,應對共同挑戰與機運。」 在USTR官網上的聲明列出11大項的目標,包括:促進貿易便利化、監管實踐、農業、反腐敗、支持中小企業貿易、利用數位貿易好處、促進以勞工為中心的貿易、支持環境與氣候行動、制定標準與法規、矯正國有企業扭曲市場行為、合作打擊「非市場的政策」。 中文版本的報導摘要是這個樣子的:「美台了解國有與國有控股企業的非市場行為與壟斷可能對國際貿易與投資造成重大扭曲,將尋求制定規範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美台也了解貿易夥伴採取非市場政策與做法可能對民眾生計帶來威脅、損害勞工與企業,美台將合作解決這些有害的非市場政策與做法。」(中央社) 「非市場行為與壟斷」很明顯就是針對中國而來,這件事情是從川普政府講到現在,不可能有其他第二種解釋。 5月20日時,鄧振中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在曼谷「APEC貿易部長會議」舉行期間展開雙邊會談,討論台美經貿等議題。接下來,鄧振中會率團參加六月底時美國商務部主辦的Select USA投資高峰會。這應該是台美雙方的貿易代表實體會面談判的好時機。在USTR的聲明當中也寫明,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第一次實體會談,會在本月稍後舉行(特別指出是由AIT and TECRO共同主辦)。 【複習關於IPEF】 日前,美國總統拜登訪問亞洲,在東京宣布成立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台灣雖然在這陣子以來,一直積極爭取,但是最終在第一波當中並沒有辦法加入這樣的新經濟架構。現在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美國刻意安排由雙邊的模式來取代多邊的模式,讓台灣用雙邊的連結,來連結進IPEF裡面的重要機制。 先前我們的分析是這樣的: 簡單來說 1、 IPEF的主要目的並非推動自由貿易(完全不涉及關稅議題),而是要形成圍堵中國的網絡。在IPEF的成立階段,如果直接納入台灣,可能會讓美國組建新機制的時候,面對額外的阻礙,意即這些成員國家擔心會直接跟中國撕破臉。事實上,IPEF並非傳統的自貿協議,所以對各國來說的實質利益並不如此明顯,要說服各國加入本身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在真正實行與中國更高程度的脫勾之前,貿然得罪中國、失去中國市場,對很多國家來說是不能承受之重。 2、 第二個可能的原因是,美國目前在IPEF討論時,都是以「國與國」的立場來與潛在的加入國家進行協商,但目前美國不覺得需要來處理台灣以何種身份加入的問題。某種程度也可以說是在安撫中國,顯示美國主動控管美中的競爭關係。用雙邊的模式來處理的話對美國來說是比較容易的(就是慣用的AIT-TECRO的模式,實際上主談的人就是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以及美國貿易代表戴琦)。 【小結】 即使在白宮宣布第一輪IPEF創始成員時沒有台灣,讓很多人認為美國對台灣無情,但實際上相關的談判和合作協商都在進行當中,我們需要有一些耐心。 在全球化的時代,美國要跟中國競爭並非易事,貿易談判也總是需要很長久的協商。 對台灣來說,在雙邊的關係當中,我們同樣地要參與到美國所推動的這一系列工作當中,在這個與中國競爭的過程,盡一份心力。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