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投書最重量級的國關期刊:台灣是民主世界重要的良善力量】

10/6/2021

日前《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刊出蔡英文總統最新的投書。作為國際關係研究的頂級雜誌,《外交事務》除了一直吸引著不少國際知名學者投書論述(or 論戰)之外,也常常有國家領導人在上面發表看法。而在歷任台灣的總統當中,曾有兩位投書至此:這次的蔡英文與1999年時的前總統李登輝(相同之處:蔡英文都是其中關鍵人物,請見後方補充)。這兩篇文章相隔22年,標題、內容、乃至總統的title皆透露了這些年國際環境、兩岸關係的巨大變化,最重要的,是台灣主體性的成長。 ▶ 文章摘要 蔡總統的文章篇名譯為《臺灣力爭民主之路:國際秩序變遷中的一股良善力量》。文章的一開始,便將台灣的定位與價值表露無遺:台灣是一個國家,是一個具有韌性並在面對挑戰時仍擁有民主和進步價值的國家。台灣的成功向民主實踐者證明良善治理與透明制度可以成功。但台灣不僅僅只是維護自身的民主生活方式,更有責任與力量確保區域和世界的穩定。 文章先以COVID-19的全球爆發為例,強調這樣的國際結構下,台灣的民主價值對世界的重要性。文章描述威權政府的治理模式相較於民主國家在疫情下顯得更適用、更有吸引力,卻加深了彼此意識形態的對立,也使得富有西方民主價值但同時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台灣,成了中國共產黨野心的絆腳石。不過台灣拒絕在壓力下放棄對民主的堅持,台灣的堅持與承諾正促使世界重新審視她在新意識形態對抗的價值,因此蔡總統呼籲其他國家應該在中國的威脅下與台灣合作。 「台灣如果失敗,結果對於民主聯盟和區域和平將是場災難,也象徵全球的價值之爭,威權將佔上風。」 在下一段「印太地區的未來」中,文章寫到印太地區充滿著機會,但這些機會同時可能帶來衝突,若未妥善解決,可能會為全球的安全和經濟造成毀滅性的災難。這些衝突的原因,主要來自挑戰二戰之後建立民主秩序的威權主義。 接著文章提到北京從未放棄對台灣的野心,而且中國和平解決兩岸問題的承諾,也逐漸被其雙位數軍事預算和擴張主義的行為(例如派軍機騷擾)所取代。儘管如此,台灣人民對於兩岸關係的立場仍堅定不移,「台灣不會向壓力屈服,也不會因為有國際的支持而成為冒險主義者。」簡言之,穩定區域安全仍是台灣政府重要的政策。即便如此,蔡總統也表示將繼續尋求與北京對話,只要對話是基於平等且無政治前提存在。 除了希望透過與中國對話降低雙方誤判的風險,文章也列舉台灣與美國在資訊交流和安全方面的合作,更重要的是發展自身的國防實力。文章同時也強調:「台灣不樂見軍事衝突,只尋求與『鄰國們』(neighbors)能和平穩定互惠的共處,但若台灣的民主與生活方式到威脅,台灣也將不計代價捍衛自己。」 接下來的內容,蔡總統以不少的篇幅說明台灣是如何在國際困境中憑藉自身力量向世界展現獨特的「台灣模式」、台灣公民社會在民主化扮演的關鍵角色、台灣遵守國際規範外也積極與其他國家在不同議題上合作等,並提到台灣的科技、教育、公衛等軟實力。最後一段則呼應標題「一股良善的力量」,說明台灣可以在世界擁有不容小覷的地位,也將透過高科技產業,尤其是半導體生產,繼續振興全球經濟。文末更表示,儘管台灣長期被冷落,但台灣已經準備好成為世界一股良善的力量。 簡單來說,這篇文章闡述了台灣為什麼重要、大家可以為守護民主做些什麼,內容談到了美國政策圈最常討論到台灣的那些重點(例:軍事防衛力量),以及把台灣放在民主與獨裁對抗的最前線。文中以堅定且毫不煽情的平實文字,宣示台灣守護民主以及區域和平的決心,也可以說是對北京方面畫下清楚的界限。 ▶ 本站分析 我們進一步探討這篇文章的基調與用詞,認為有幾項特點。 第一,有別於近期許多學者的投書以強調「中國威脅」而台灣處境危險,因此急需他國協助來呼籲其他國家重視台灣的立場,蔡總統投書凸顯的是台灣民主與威權意識形態之爭上的民主價值,並且透過具體例子以及台灣人民的想法來展現「台灣有能力而且有意願成為其他民主國家的夥伴」。這篇文章在語氣上對中國不卑不亢,可以發現在提到中國時特別小心,僅用「北京的行為逐漸具有侵略性」、「北京未放棄對台灣的野心」和「共機闖入台灣ADIZ」等客觀溫和的方式來說明台灣受到中國的壓力。就算講到威脅也僅以鄰國(neighbor”s”)稱之,但事實上是中國就是台灣目前最明顯而且唯一的安全威脅。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全篇的重點在講台灣,而不是兩岸關係中的台灣(僅有一小段提及中國因素,但全文皆沒有提到China字眼)。 蔡總統模糊中國侵略行徑的訴求方式,一方面可能是她認知到自己總統的身份,而無意渲染已緊張的兩岸關係,一方面則是站在西方歐美國家的立場去思考台灣能夠為世界做什麼,而不是世界應該為台灣做什麼。這一點她除了具體說明台灣如何是經濟強國,也多次提到台灣追求和平、不會因為有了國際支持而成為冒險主義者,似乎暗示著她的外交路線仍以維持現狀為主,不會貿然尋求獨立而製造紛爭。而這點也十分合乎美國仍緊守著的戰略模糊政策,尤其是針對那些官僚體系的人們以及較傾向「建制派」(維持傳統作法)的人們來做對話。 第二,參考李前總統1999年在《外交事務》雜誌的《了解台灣:跨越認知差距》一文,可以發現台灣總統本身以及其他國家對台灣這個國家認知的變化。李登輝當時的文章有提到Republic of China (ROC)及台灣,而蔡總統的這篇文章全篇則以台灣稱之;李登輝的作者簡介為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而蔡英文則為President of Taiwan。我們認為這樣的差別並非蔡總統單方面有意為之,而是台灣與中國多年來分治的政治文化等巨大差異,已漸漸讓台灣人認為自己是台灣而不是中國;同樣的,其他國家看台灣的角度也有類似的變化。若蔡英文這篇使用Republic of China,恐怕還須額外解釋ROC為何不是現在國際所稱之China,相較之下台灣一詞其實更為直接明確。 此外,李登輝與蔡英文在對中國的稱呼上有相似但微妙的差別:前者在文章中提到China的部分僅有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國原則、中國的統一,在講到兩岸關係時,明顯將「台北」和「北京」並提,以取代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後者則全文未提China,只稱北京。兩者皆將兩岸關係中的中國視為一個政府,只是在蔡英文的論述中未再將台北與北京並列,也沒以台北代替中華民國,其背後的邏輯代表著這兩位總統以及其所屬社會,對國家的想像已出現重要的變化。簡言之,既然台灣共同體已經成形那就沒必要忌諱或墨守成規,但也無須刻意強調進而製造紛爭,因為眾人皆知。 第三,文章開創「台灣模式」作為宣傳,以及有別於「中國模式」的替代方案可能性。過去,保持政治上專制又有高度經濟成長的「中國模式」已被討論了近二十年,不少國家追隨中國的腳步但皆未如中國成功,此外中國模式也面臨國內許多社會和政治問題,以及西方國家的質疑,可見中國模式並非唯一解答。因此,在這個時候提出「台灣模式」非常具有意義。儘管在國際政治的權力角度來看,台灣只能說是個小國。但就台灣的民主體制、經濟發展、高科技產業以及促成這一切的公民社會來看,這些成就在國際上不容小覷。蔡總統雖未明言,但似乎向外界提供有別於中國模式的另一種道路:民主制度的透明性也可以對抗疫情、民主制度也可以帶來高經濟成長。這種自我肯定以及積極的態度,也是加強台灣自身能力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這篇文章不僅開創台灣模式的可能性,也透過這樣的方式將台灣的重要性提高到另一個層次之上。 ▶ 關鍵字:「民主的生活方式」 這就是民主國家的人們必須要共同守護的最珍貴資產。 ▶ 補充: 李登輝於1998年8月指示成立「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專案小組」,由時任國安會諮詢委員的蔡英文擔任召集人。小組最後以「特殊國與國關係」定調,描述中華民國透過台灣人新認同感的建立,而與中國對等分治。除了安排德國之聲訪問,李登輝也在《外交事務》期刊上發表專文「了解台灣:跨越認知差距」(Understanding Taiwan: Bridging the Perception Gap),完整表述兩國論內涵。 ▷ 網址:https://reurl.cc/0xEX66。 ▶ 總統臉書摘要投書: #民主不容妥協 台灣的未來由 #台灣人民透過民主的方式共同決定。 #台灣可以成為區域及世界和平繁榮發展的關鍵力量。 ▷ 總統府翻譯: t.ly/0sLq。 ▷ 英文版投書原文: t.ly/vgew。 ✨ 購買觀測站新書:https://linktr.ee/us.taiwan.watch。 ✨ 小額支持觀測站:http://pros.si/ufjkk。

US Taiwan Watch - Commentary and Analysis

Our team of editors and experts comment on the latest and most important events in the world and how they affect US-Taiwan relations. From geopolitics, security, and elections, to business, technology, and culture, this is where to find the freshest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