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行對等法,這才是對等交流】

12/21/2018

其實這個法案的邏輯跟現在進行的美中貿易戰一樣,重點在於要求「對等」、「公平」。過去中國不對美國完整開放,美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不是被拒,就是有諸多限制,像是強迫合資、技術轉移等(舉例:很多人問說谷哥和臉書在中國被禁,但為什麼美國卻不用禁百度及微博來反制或來談判?這就是一種不對等)。現在這個西藏法案也是一樣,一般來說中國的外交官、媒體、學者來美國訪問考察都能自由通行,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但是中國對美國的外交官和記者,則有許多限制,尤其是如果你要去西藏或新疆。   所以你要說這一陣子美國打中,其實不如說美國只是選擇不再容忍中國各種犯規及不負責任的行為了。過去那麼多年「自由派」認為美國應做自由世界的領頭羊,對中國的開放民主化負起一部分責任,於是幫忙中國加入國際組織,希望最終也能讓中國成為所謂的「自由開放國家」的一員,可惜習近平的集權專制讓許多人終於感到夢想破滅。中國在貿易全球化列車中賺到了巨大的紅利,但各國廠商卻盼不到中國真正的自由開放市場,且政治上也越來越往極權發展,許多過去挺中的美國專家學者,也不得不把自己敲醒,透過一個又一個的報告向外界發出警告。   這法案通過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週四表示,這個法案破壞國際秩序,粗暴干涉中國內政。但,是否對個人發予簽證本來就是屬於美國的公權力,中國過去基於各種莫名其妙的理由對外人限制入境(或是扣人不讓出境)都可以恬不知恥地自圓其說,現在卻好意思說美國作法太超過?   如果你覺得美國限制中國官員入境很過分,那你應該要知道在8月時,共和黨籍參議員魯比歐(Marco Rubio)、眾議員史密斯(Chris Smith)以及其他17名參眾議員,聯名致信給總統川普,呼籲美國當局應啟用《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對造成新疆人權危機的相關中國人士發動制裁。這個法不僅是可以限制入境,更可以凍結並禁止相關人員在美國的財產交易。美國知道中國許多官員都在美國有親人以及財產,而這些反制招式都是在不影響兩國一般人民來往的情況下,針對決策者做精準打擊。   其實真正要算有干預他國內政嫌疑,而且手段強度比起上面提到的還要超過百倍的,是參議員賈德納(Cory Gardner)在9月提出的《台北法》。這個法案旨在加強台灣在世界各地的地位,以應對幾個因為中國壓力以及霸凌手段,而與台灣斷絕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法案中規定,若有國家採取對台灣不利的行動,法案授權美國國務院降級與這些國家的外交關係,並授權國務院暫停或改變美國對該國的外援,包括軍事融資等。   雖然像台北法這樣的提案,因為過於猛烈,最後在本屆國會沒在提案之後有進一步發展,但是從上面這些法案可以看得出來,美國已經開始打算利用諸如像是禁止入境、凍結財產這些比較可行且能夠針對特定關鍵人物的手段,來打擊中國在人權和宗教自由等議題上的侵害作為。按照這樣的態勢發展下去,或許在明年開始的新國會中,可以期待類似的方式也能擴張適用到台灣相關議題上?   最後,想要再次回到開頭說的,在跟著媒體觀火看美中衝突時,要去想一下這些衝突背後的本質是什麼。之所以會有今日的衝突爆發,就是因為過去因為雙方交流結構的不平衡,在經濟、科技發展、文化等各層面累積了太多的不公平的「債」,而美國現在只是要把這些債給補回來罷了。我們認為,美國並沒有想要打趴中國的意思,只是想改正這個存在太久的不對等關係。   作為台灣人,我們也應該從美中衝突之中學到一些啟示才是。面對中國,過去台灣的政治領導者總是以「誰最能和中國交流」、「誰最能和中國對話」來自我標榜,認為這是在台灣人民眼中能夠加分的一項特質。然而,過去台灣和中國的交往模式,有維持一個健康的對等關係嗎?不論是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原則,到最近的兩岸一家親,幾乎都是中國主導話語權,逼著台灣接受他們要你接受的意識形態。習近平才剛在改革開放40週年的談話上講了:「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動權和主導權」。我們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在各種層面上,也累積了來自於這種不對等關係中的「債」?   台灣不像美國是世界強權,沒有那麼硬的拳頭可以逼著中國還債。但至少我們還是可以選擇要不要跪著面對。   ---   ▍《西藏旅行對等法》   法案規定中國政府必須允許美國外交官、記者和一般遊客不受限制地前往西藏。而國務卿也必須每年向國會提交報告,指證做出相關禁入限制的中國官員,作為懲處,這些官員也將會被限制進入美國。   新聞連結:http://bit.ly/2PPHQPj   ▍相關連結   台北法加碼國務院緊急召回中美洲三國外交官 http://bit.ly/2V0PUkg   新疆集中營、法輪功與全中國的宗教迫害:美國的態度是什麼?台灣該怎麼做? http://bit.ly/2T4prQZ   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譴責中國境內鎮壓,文革以來最嚴重 http://bit.ly/2CqpfG6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