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貿易投資協定復談!】

6/11/2021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10日(台灣時間10日晚間)與台灣貿易談判代表鄧振中通話,兩人談到將在未來幾週重啟 #TIFA(台美貿易投資架構協定)的第十一輪談判,而上一輪已經是五年前的事了! 戴琪的頭銜是大使,鄧振中是行政院政務委員(Minister without Portfolio),所以頭銜是部長Minister,他的英文名字是John(重點誤,只是覺得看到英文報導很有趣)。 台美之間自1995年開始談判雙邊貿易協定,已經經歷過十次談判,上一次是在2016年,當時由台灣經濟部次長王美花與USTR(美國貿易代表署)副代表何禮曼(Robert Holleyman)談判。 儘管在更早之前各界就有許多表示歡迎台美貿易協定的聲音出現,川普時期的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一直不願意啟動談判,因為他擔心影響美中之間的貿易談判,還有媒體報導他因此跟國務卿龐培歐吵架。直到拜登上任後,終於由戴琪接棒談判。 TIFA是台美貿易投資架構協定,雖然並不是直接從雙邊貿易協定開始談,但這次直接是貿易代表對貿易代表,層級比過去幾次談判時都還要高。希望能持續進行下去。 先前美國方面多次表示開放美國豬肉牛肉是開啟談判的先決條件,台灣好不容易才在2012年開放美國牛肉進口,而去年八月的時候,蔡英文總統宣布將開放美國豬肉(只不過後來,進口商聯合宣布暫時不進口,所以現在大家都不會吃到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很多人會說美國萊豬吃了這麼多,美國怎麼不如何如何,其實並不符合事實)。 蔡英文總統把她的政治能量押在開放美國豬肉上面,現在看起來初步是成功的。不過反對黨已經發起了反對美國豬肉進口的公投,而且這個題目長期穩定都有過半數民意支持,假設要投票的話是很可能把美國豬肉否決掉的。 話說,中國又跳出來抗議了(哪次不抗議)! 這一點都不意外,因為台灣與美國復談TIFA,對台灣在全球經貿地位的變化十分關鍵。如果台灣最後成功和美國達成雙邊貿易協議,後續的政治效應就是很可能會變成台灣和其他大國談判的範本,例如台灣與英國、歐盟等國家的談判契機。如此一來台灣就可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在全球經貿當中取得更為平衡的地位。中國當然氣呼呼的。 ✨ 觀測站傳送門:https://linktr.ee/us.taiwan.watch。 ✨ 小額支持觀測站:http://pros.si/ufjkk。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