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主導的(抗中)新多邊組織:印太經濟架構正式宣布成立】

5/25/2022

美國總統拜登啟動上任之後首次的亞洲訪問行程,其中的重頭戲之一,就是在東京宣布成立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5月23日,拜登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峰會之後,正式宣告成立,初始會員國包括13國:美國,日本,印度,南韓,澳洲,印尼,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紐西蘭,汶萊。 長文警告!以下我們將分三大段落進行:一、IPEF到底是什麼?二、為什麼台灣沒有被納入初始會員?三、沒把台灣納入IPEF這樣會對台灣不利嗎? 一、IPEF的內容 這13個國家GDP佔全世界的40%。幾乎所有東協國家都納入,但不包括寮國與柬埔寨兩個立場上較為親中的國家。當中除了印度和美國之外的11國,都也在中國所提倡成立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之中。 IPEF的提出,可以說是要與中國以「一帶一路」方式進行經濟整合或投資計劃的抗衡,其中的重點包括:供應鏈的重組,以及相關規則(尤其科技業)的制定,當然也包括許多印太國家(尤其澳洲)很在意的氣候議題。 IPEF跟CPTPP或者RCEP這幾個協議的性質不同,這些協議都是傳統的多邊貿易協商機制;然而,IPEF並不是傳統的貿易協定、尤其並不涉及到關稅的高低,它主要涉及六大領域:數位經濟與科技標準化(standards for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technology)、創造供應鏈的彈性(supply chain resiliency)、去碳化與乾淨能源(decarbonization and clean energy)、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勞動標準化(worker standards)、推動其他共同價值(other areas of shared interest)。IPEF的目標是要透過這六項的標準,打造新的多邊機制。 IPEF是非傳統貿易協定,這件事情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當然是可以避免曠日費時的談判過程,免去各國之間必須對降關稅與個別產業保護來做談判。缺點則是很可能會缺乏「具體的」實行內容。 在這些主要內容當中,供應鏈這個項目是從川普時代後期就大力推動的重心。在IPEF目標當中所說要創造供應鏈的彈性,是指說美國主動地去根據每個國家的特性以及其跟美國的關係,投資並打造基礎建設,分散掉市場被中國供應鏈給綁架的狀態。這也就是美國實際必須拿出實質誘因,讓各國可以跟中國的一帶一路做抗衡。這個是在各項當中最困難達成的部份,也是IPEF推動過程的重中之重。 數位經濟與科技標準化的這個項目,也是延續川普時期所推出的乾淨網絡政策,並且實行到印太區域的國家。這是美國主動地想要去塑造市場上的遊戲規則,確保數位金流,防範科技盜取、加強智慧財產權的保障。這也是一直以來美國指控中國在經濟上扭曲市場的主要內容之一。明顯可見,IPEF就是針對中國而來的無誤。 二、為什麼台灣沒被納入? 不過,台灣雖然在這陣子以來,一直積極爭取,但是最終在第一波當中並沒有辦法加入這樣的新經濟架構。國安顧問蘇利文證實台灣不會納入印太經濟架構當中,但也強調「會持續尋求與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鏈等方面合作,深化雙方的經濟夥伴關係」。 這個背後有幾個可能的原因。 首先,印太地區國家都表示樂見與美國更多的合作,但是大家仍然不想要快速地在美國與中國之間「選邊站」。舉例來說,前陣子聯合國大會投票把俄羅斯逐出人權理事會時,中國投了反對票,而許多東南亞國家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和柬埔寨等國都投棄權。在IPEF的成立階段,如果直接納入台灣,可能會讓美國組建新機制的時候,面對額外的阻礙,意即這些國家擔心會直接跟中國撕破臉。事實上,IPEF並非傳統的自貿協議,所以對各國來說的實質利益並不如此明顯,要說服各國加入本身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在真正實行與中國更高程度的脫勾之前,貿然得罪中國、失去中國市場,對很多國家來說是不能承受之重。 第二個可能的原因是,美國目前IPEF內部,都是以「國與國」的立場來與潛在的加入國家進行協商,但目前美國不覺得需要來處理台灣以何種身份加入的問題。如果直接以台灣身份加入,很可能美國必須要想一套說法來處理這樣是否有違背「一中政策」這個大原則;如果為台灣創造出新的名稱(例如WTO特別創建的臺澎金馬特別關稅領域),又似乎是直接矮化了台灣。 拜登上任以來,雖然在台美關係方面是持續進展(包括五月初時,國務院大幅度地更動了美台關係描述)、也曾經在國防部官網文章當中強調台灣不屬於中國,但目前為止對於美台的「非官方關係」仍有所強調與堅持。某種程度也可以說是在安撫中國,顯示美國主動控管美中的競爭關係。 如果我們從媒體上的公開資訊來推敲,不難看出,這又是典型的不同官僚間政策目標的衝突,商務與貿易部門,與主掌外交的國務院之間不同調。 美國外交政策總是會在各部會之間進行折衝,目前的態勢和川普後期有許多相似之處,即是商務部門與貿易部門反對,但外交體系(國務院)與白宮方面皆主動推動讓台灣加入多邊組織,同時,許多國會議員們也支持台灣加入,已數度聯名致函貿易代表。 三、不是說台美關係史上最佳,沒把台灣納入IPEF這樣會對台灣不利嗎? 台美關係的確是穩健地進展無誤,IPEF首波沒有納入台灣,如上所述,主要考慮到的是圍堵中國的節奏及策略問題。 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美國對台灣方面的態勢仍然是持續推動其政策。日前傳出的好消息是,台灣的貿易代表鄧振中部長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在5月20日時,於APEC部長會議實體碰面,會後,美方貿易代表署很罕見地發出聲明指出,很快會安排下一次的會面。這個訊號是要確認美台雙方的貿易談判與合作持續進行。 即使台灣並沒有被納入首波的IPEF會員國,但是不管是在供應鏈、能源、乾淨網絡等主要議題上,都已經和美方建立起雙邊的合作機制與談話機制(經濟繁榮夥伴對話),而且台美去年重啟了貿易和投資框架協議談判(TIFA)。當然我們也會希望台美FTA的談判可以早日啟動。不過還是要提醒大家,貿易談判都需要很長的時間準備以及很長時間的談判,不能太過著急。 *更新:根據彭博社於5月27日的報導, 台美雙方會以雙邊的型式來討論IPEF當中的議題,如果這個消息屬實,那就更可以證明美國是因為拉攏盟友的考量,而刻意安排讓台美經貿合作以邊的模式來進行。 拜登在宣布成立IPEF時強調,這個機制會開放給理念相近的國家申請加入,所以這也就是我們後續需要努力之處。而在台美雙方的貿易談判方面,也同樣是要繼續加油。 小結 簡單來說,美國藉此次的出訪亞洲,延續並且確認了拜登上任以來的對中政策基調,也就是與中國進行戰略競爭的這個主要路線,同時持續地以拉攏盟友共同合作的方式來進行。政大東亞所及國關中心的楊昊老師,日前在一場由國策研究院舉辦的研討會上指出,IPEF的意思可以解讀成:I prefer engaging with friends。這樣的解讀很精準描述了目前美國所採取的策略。 5/23拜登在與岸田首相的記者會後表示,美國對於軍事協防台灣具有承諾,此發言引起全球媒體熱烈的討論,而台灣的高科技產業以及其戰略地位被大幅度地強調。關於這點,我們先前只有發一則快訊,之後我們會再為大家更新各方反應,並提出我們的觀察。 我們認為,台灣必須要亦步亦趨,持續爭取各方的支持。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