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發表中國政策演說:清楚定位中國是全球秩序最大的挑戰】
5/27/2022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於5月26日(台灣時間晚上十點),於位在華府的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發表「對華政策演說」。這場演說原訂是在五月初舉行,理論上是要發生在拜登的亞洲行之前,因為這演說的內容就是清楚地定位美國與中國的關係。但後來因為布林肯確診,而延後到現在。 演說的內容其實大方向我們都已經知道而且可以預期,甚至可以說缺乏亮點,其實就是拜登政府上台以來對中國所採取的政策由布林肯正式地再來講一遍。這當中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即使在發生了俄烏戰爭之後,美國宣示並不會轉移戰略重心,仍然把中國定位為全球最大的挑戰。。 布林肯指出,中國是對國際秩序的「最嚴重長期挑戰」(most serious long-term challenge to the international order),而且中國也是唯一有意圖、且在各方面都愈來愈有能力去重新形塑新國際秩序的一個國家。中國的野心,正在威脅到長期以來讓世界持續進步的進步價值觀。 美國對此提出三大作法,並不是要改變中國,而是要塑造周邊有利的環境,維護當前的世界秩序。這三大作法包括:「Invest」、「 Align」、「Compete」 — 要投資在基礎建設、與更多的盟友一起、與中國競爭。 布林肯強調,美國並沒有要追求新冷戰,即美國不會想要跟中國做全面的對抗,而是會努力去做衝突的控管,避免雙方直接發生戰爭或者衝突。在許多全球議題上,美國仍然保持開放與合作的空間。 ▍短評 一直以來,許多人都很擔心民主黨政府上台後會改變對中政策。目前看起來,拜登政府和川普時期的差異大多在於手段,政策目標則是大致上延續了下來。他們同樣認知到中國並不會停止挑戰美國、停止重新改造國際秩序,但在方法上前者試圖以多邊的方式與中國保持一定的競合關係,希望避免衝突、重演冷戰時期的兩大集團對抗。 但我們也可以看到,即使美國在某些政策領域遞出橄欖枝、釋出善意(例如氣候變遷議題),中國卻依然故我。尤其在國內,中國官媒把美國形容成帝國主義的行徑不斷,更趁烏俄戰爭爆發後大肆宣傳美國的陰謀論以及普丁的勇猛,根本是以一種敵人的姿態來做宣傳。戰狼外交的態勢在國內民族主義氣焰上升的狀況下,可說持續上演。不管全球如何指責中國對人權的迫害、對經濟上的扭曲市場以及偷竊智慧財產權,中國回應的方式都是認為是其他人的錯。在這種情形下,中美雙方要改善對峙狀態的可能性是極小的。 況且,美國現在清楚地將中國定位成全球秩序的主要威脅,甚至是明白講說是比俄國還要重大的挑戰(即使在俄國直接使用軍事手段之後),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美國兩大黨的共識都很清楚把中國視為首要目標,即便在處理的手段上仍爭論不休。 而在台灣議題方面,布林肯也花了一些篇幅來談。內容大致上就是把既有的政策再拿出來講一遍,幾乎全都是先前已經聽過很多遍的東西,缺乏新意。不過這次最大的唯一亮點是,布林肯特別強調了《台灣關係法》第2條第6項:「維持美國的能力,以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使用其他方式高壓手段,而危及臺灣人民安全及社會經濟制度的行動」。這條字眼模糊的條款,通常被認為是給美國武力介入台海戰事的「尚方寶劍」,可以讓拜登在對美國是否軍事保衛台灣這個問題時可以答「Yes」。我們認為,整場演說重點就在這裡。過去美國行政部門甚少把這條拿出來講。 當然,美國繼續把許多一中政策的同一套說詞拿出來,中國方面會做的事情就是跟以前一樣,繼續強調美國不支持台獨(中國還會把它講成「反對」而不只是「不支持」),然後也會繼續超譯,講說美國支持一中原則。最近美國官方三番兩次直接出面否認支持一中原則,還特地用中文寫,目的就是要直接寫給中國人看;而在美台關係方面,則是在官網上面把不支持台獨的字樣拿掉。美台關係大致上就是這樣繼續穩健地前進。 總的來說,單單分析文本內容的話,其實是一篇文采不甚出彩、且情感不太動人的文章。川普政府時的幾次演講,包括彭斯兩次的討中檄文,川普的玫瑰園講話,乃至龐培歐的尼克森圖書館演講,內容皆引經據典、氣勢雄渾、甚至飽含深情詩意。可以說,博明真的是大手筆(我們就假設都是博明擬稿的吧)。但是布林肯這場演講當中,有著太多的抽象價值概念,即使對中國雖有批判,但針鋒相對的氣氛不足,無法凸顯中國威脅問題的急迫性,甚至在許多部份更像是希望透過對中競爭的議題來訴求國內觀眾,例如談了很多要強化基礎建設、教育、氣候變遷等政策。在連結盟友時,還要特別強調美國不要求各國選邊站,而是給選擇。簡單說,這還是拜登兩年前競選時的政綱,幾乎沒什麼特別的改變。 不過台灣方面其實也無需因此興奮或緊張,我們本來就有自己該做的事。對此我們之後也會發表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