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為亞洲的抗中隊長】

1/19/2023

美國與日本日前在華府召開「美日安全諮商(2+2)會議」,2+2指的是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兩國在會後聯合聲明當中重申「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並且強調這是「維繫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 。這場會議所標示的國際政治變化,可能比我們想像得還要大許多! 還記得上週發布的CSIS兵推報告嗎?在推導反擊中國出兵侵略的狀況下,幾乎所有的狀況模擬都設定美國與日本會聯手防禦,而中國解放軍唯一不會被打敗的狀況,只有在日本不出手、或者美日都不出手的狀況,才能勉強登陸,經歷兩個月以上的苦戰才有可能讓解放軍獲勝。很顯然,對台灣來說,日本在台海局勢當中是最重要的行為者之一。 日本自從2022年12月通過並發布「國家安全戰略三文件」(國家安全保障戰略NSS、國家防衛戰略,以及防衛力整備計畫),岸田文雄首相出訪了歐洲、英國、加拿大,期間和G7領袖會面,和英國、義大利等國簽署協議加強軍事合作(還要再加上去年和澳洲就已達成協議),以實際行動來鞏固國安戰略。在美日2+2的會議之後,岸田又和拜登總統會面。然而,不少媒體或者政客還是會把各種小細節拿來炒作,例如講說岸田和拜登沒有開記者會,代表美日合作要破局了云云。事實上,美國和日本在西太平洋與整個印太地區的合作,早已變成「雙人舞劍」的狀態,甚至,像是Bloomberg與日本時報等日本媒體皆指出:日本正在尋求遠超過傳統美日安保體系之外的同盟關係,聯手民主盟友,成為亞洲的抗中隊長。(也就是因為這麼重大的改變,所以親中媒體才會全力炒作反制吧?) 在這次的美日聯合聲明中有幾項重點值得留意與觀察。 首先,聯合聲明直接挑明的說,中國的外交政策是為了中國自身的利益,自訂國際秩序,企圖予以改變。內容也再次呼籲對中國是「挑戰」的定位,中國在東海、南海企圖片面改變現狀,中國已是印太地區最大的戰略挑戰。對於中國的行動,美日將以拜登政府所主張的「整合嚇阻」構想加以應對,此構想涵蓋美日將發揮同盟國的軍力、尖端科技等。美國支持日本擁有攻擊敵方飛彈基地的「反擊能力」,日本將與美國緊密合作,內容包括國防裝備及運用。 第二,在軍事合作方面,美日平時對於共同使用的基地、機場、港灣等設施將擴大運用。更加具體的是,美國為提高對中國的嚇阻力及因應能力,駐日本冲繩縣的美國陸戰隊第12陸戰連隊在2025年度前,將改組為可快速反應離島發生事態的「陸戰隊濱海作戰團」(MLR)。如果島嶼受到侵略時,美軍將留在第一線的島嶼展開反艦飛彈等作戰。其實去年8月中國實施軍演,彈道飛彈就落在日本的專屬經濟區,因此這次本次會談的重點針對如何迅速提高「應變力」及「嚇阻力」進行探討。 第三,有關太空領域的安全保障,基於在太空領域的攻擊對同盟安全是明確的挑戰,美日也確認在一定場合下,「太空」將成日美安保條約第5條的適用對象。亦即若日本人造衛星遭受攻擊,美日將動武對抗。 第四,聲明當中特別提到美日之間的「經濟政策諮詢委員會」(Economic Policy Consultative Committee,經濟2+2=外交部長+經濟部長)。這個諮詢會議在2022年七月首次召開,這次被明確拿出來談,可以預期美日安保體系不會只在軍事上的合作,而經濟上的同盟關係也會持續發展。 觀測站認為本次的「美日2+2」 及「拜岸會」傳達了幾項重要意義: 第一,對盟友及理念相近的夥伴: 美日兩國很清楚的向盟友表示,美日兩國關係深化的「全方位進階版」可以成為各國推動雙邊安全合作的樣本。不管是兩國領導人宣示的象徵意義或是外交、國防、經濟部會公布的實質合作,再再都強調美日合作已升級為強調「協調」(cooordination)及「相互操作性」(interoperationality)兩大重要性的層次,而不再只是長遠性的戰略宣示,而是在實際上為了極為迫切且可能發生的戰爭情況做準備。而對日本來說,除了與美國的密切合作之外,更往外擴張到民主盟友,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美國的籃子那邊,對日本的安全來說當然是會更有保障。 第二,對中國及俄羅斯:定義為單方面以武力或脅迫改變現狀的國家。 岸田首相從去年到今年屢次在國際場合中警示:「今日烏克蘭,可能是明日的東亞」。針對台海情勢,他也強調,絕不容忍在印太地區或東亞使用武力改變現狀的片面企圖,台海的和平與穩定對日本、對國際社會都至關重要。在美日2+2會談後的聯合記者會上,布林肯也說:「美日都認為中國是美日所面對的最大且共同的戰略挑戰。」 其實美日兩國國安的高度連動性從去年就可以發現端倪。去年十月美國拜登政府發表國家安全戰略(NSS),緊接十二月日本也發表新版國家安全戰略(上一版為2013年),針對大家很關注的日本未來五年防衛預算將達到GDP 2%、擁有對敵基地攻擊能力、將中國定位為「挑戰」、對經濟安保的重視等,其實每一項都呼應了兩個月前的美國版本中強調的「整合性嚇阻」(integrated deterrence),且並非單單僅靠美國,而是與盟友協力對抗欲推翻國際秩序的破壞者,清楚傳達了對盟友提升自身防衛力的期待。 第三,對國內民眾: 其實不可忽視的是目前兩國領導人在國內的支持度都不算太好。岸田希望藉由峰會的舉辦,讓日本民眾更清楚了解領導人對於強化國家安全的政策核心及具體策略規劃;拜登則希望在共和黨掌握過半席次的眾議院的情況下,透過與日本合作提升嚇阻力,能平息批評他「圍中政策」力道不夠的鷹派聲浪。 第四,對「台灣有事」的準備: 美日雖然沒有直接點名這些關於軍事、經濟安全的合作是為了因應「台海有事」所做的準備,但直接點名了是為了因應中國對印太秩序的破壞,講白了就是針對中國武力進犯台灣的設想。 事實上,對這些事情的公開討論,本身就已經是很重大的轉變。例如曾任職五角大廈(國防部)以及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日本問題專家強斯東(Christopher Johnstone)在《日經亞洲》刊出的專訪中表示,當自己2010年代還在五角大廈任職時,美日兩國開誠佈公地討論台灣緊急事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但我如今可以說,美日已可以用更坦率、直接的方式討論台灣緊急狀況,這是非常正面的轉變,美日已對台灣面臨的處境有更實際的討論。」 第五,防衛模式的調整: 日本方面強調防衛日本的重要性以及方式,要靠著多樣化的、強韌的(生存率高的)、以及機動性高的武器及部隊部署。這個和台灣過去曾經推動的「整體防衛構想」的主要元素很像,而這或許也是台灣現階段需要努力加強的部份。如果聽過我們訪談李喜明總長的節目,應該就會很有印象:當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時候,我們的基礎設施很可能馬上就會被毀掉,因此我們需要佈署更多機動性的防衛武器。再加上,前述提到的美日經濟政策諮詢委員會重要性會持續增加,圍堵中國的手段會超過單純從軍事方面的計劃。 小結 「印太」這個概念是由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所提出,主要的元素是要聯合理念相近的國家來圍堵崛起中的獨裁國家,尤其是中國。多年的演進下來,的確已經有許多的多邊機制成形,例如美日印澳四方會談,近期形成的美英澳AUKUS,還有經濟領域的晶片聯盟Chip 4(美台日韓)等等,再加上原本就有的「五眼聯盟」情報交換機制。而目前全球單獨針對印太區域發表印太戰略的國家包括:日本,美國,印度,紐西蘭,東協,法國,英國,歐盟,最近的是去年十一月的加拿大以及年底的南韓(另外,澳洲發表了一份白皮書)。許多國家都在討論怎麼樣應對印太地區的威脅。 當然,要圍堵中國或者與中國競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日本的防衛政策大調整,除了與美國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之外,還有一個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尋守美國以外的盟友,擴大同盟團隊。 台灣身處強權競逐的地緣政治中心位置,必須要更清楚這些變化,才能夠做好準備。 註:我們首先當然必須從認清楚誰是潛在的理念相近朋友開始做起,然後要能夠好好辨識出那些失敗主義以及附和中共的論述。 其實親中媒體和政客們的很多話術,大家反著看就可以,例如我們與日本關係很重要,所以就會有很多人去攻擊日本或者用錯誤的方式去貼「核食」標籤來反對之類的(說也奇怪,這群人反對經國際科學標準檢驗過的進口食品,但卻會大力擁護來自中國的走私食品?);例如台灣的防衛能力很重要,所以當台灣獲得一些重要的防禦武器時,就會有很多人跳出來說那些都沒用,或者是那些都是在挑釁中國,例如最近炒作的布雷系統(當中國都打到家門口的時候,我們都不能夠用各種方式阻止他們前進嗎?) 台灣要跟民主國家同盟站在一起捍衛民主,還是要寄望於獨裁者的「善意」?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